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日不落國 - U.K.(英國) - VOL 6.2 - 倫敦(London) - 倫敦眼摩天輪、國會大廈、大鵬鐘、西敏寺、白金漢宮

這一篇是這趟大不列顛之旅的最後一篇,依舊待在倫敦。由於倫敦是英國首都,也是世界著名的金融、文化、藝術、教育的中心。她歷史悠久,名勝古蹟眾多,擁有許多世界一流的博物館、美術館和著名建築,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每年吸引著大量的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到此觀光。倫敦還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演出,擁有世界頂級的劇院和高鑑賞力的觀眾。倫敦的教育發達,眾多的世界著名大學和其它教育機構,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學者來此求學深造。要認真逛的話倫敦我想至少要待一個禮拜以上,因此我只能做重點性的介紹。包括:
1.倫敦眼 ; 2.國會大廈 ; 3.大笨鐘 ; 4.白金漢宮 ; 5.西敏寺 ; 6.聖詹姆斯公園 ; 7.騎兵御林軍廣場週遭 ; 8.大英博物館

位於西敏區的倫敦重要觀光景點-國會大廈、大鵬鐘。



景點一 - 倫敦眼
倫敦眼
「倫敦眼」是倫敦最吸引的觀光點,高135米的「倫敦眼」是為了慶祝公元2000年而興建的,原定獲准運作5年,但是「倫敦眼」的擁有者希望讓它繼續運作下去,因此座落在倫敦泰晤士河畔的世界最大摩天輪「倫敦眼」將會永久成為倫敦的地標。
        倫敦地方當局批准讓它成為永久地標,這項決定還需要等待倫敦市長利文斯通和英國政府的批准。自2000年3月開放之後,已經有超過850萬人次乘坐"倫敦眼"升上半空,鳥瞰倫敦。「倫敦眼」也是英國最受歡迎的付費觀光點。英航說,這個1500噸重的建築可以維持至少50年。
「倫敦之眼」重一千六百噸,橫躺在浮於河面的一個平台上建造,原本預定九月初立正就位,並於明年一月開放大眾搭乘。直到現在接近完工階段,負責建造的工程師才有信心揭露,他們在設計建造時比原先估計多做了幾百萬次的計算,以確保其安全性。
「倫敦之眼」的構想可回溯至一九九三年《泰晤士報》所舉辦的一場競賽,該報要求參加者提出慶祝千禧年最具野心的計劃,兩名建築師異想天開的率先提議建造全球最大的摩天輪。這項計劃激發了英國航空公司董事長艾林的想像力,決定出資使其付諸實現。對摩天輪的設計者而言,除了體積,最美妙的是這個龐然大物竟可以穩固的矗立在泰晤士河河面上。兩支從陸地延伸過來的支架,將承擔摩天輪大部分的重量,另外加上六條巨型鋼索防止其倒塌;這些支架與鋼索的地樁將打入地底一百八十英呎的深處,確保安全無虞。這類建築物理論上會受到一些潛在的破壞性力量影響,例如摩天輪可能滿載八百名遊客卻突然遭遇強風,這些變數都要列入計算並加以補強防範。在一般靜止的建築物中,這類的計劃已經極其複雜,再加上摩天輪會週而復始的旋轉,使得計算上的困難度真是前所未聞。

如何到達:
Riverside Building, County Hall Westminster Bridge Road London SE1 7PB
開放時間:
10月~次年5月,10:00~20:00;6月~9月,10:00~21:00,聖誕節休息


景點二- 國會大廈
國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
 位於英國倫敦西敏市,是英國國會(包括上議院和下議院)的所在地。國會大廈坐落在泰晤士河西岸,接近白廳範圍內的其他政府建築物。國會大廈哥德復興式建築的代表作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西北角的鐘樓就是著名的大笨鐘(Big Ben)所在地。該建築包括約1,100個獨立房間、100座樓梯和4.8公里長的走廊。儘管今天的宮殿基本上由19世紀重修而來,但依然保留了初建時的許多歷史遺蹟,如西敏廳(可追溯至1097年),今天用作重大的公共慶典儀式,如國葬前的陳列等。

國會大廈及周邊區域的掌控權幾個世紀以來屬於英王的代理——掌禮大臣。1965年,通過與王室達成協議,上下兩院獲得控制權。但也依然有個別紀念廳室繼續由掌禮大臣管理。

英國國會分為上、下議院,上議院以女王為首,多為世襲議員,國會開議式時女王會在寶座上發表演說;下議院由各政黨的代表組成,議員數最多的政黨組成政府,該黨魁出任首相。除了欣賞國會大廈仿哥德式雄偉建築外,入內參觀議員們唇槍舌戰的精彩議事討論,更可親自體會英國民主風範,議事時間從下午2點半開始,通常進行到晚上10點左右,每個星期參是首相質詢時間。只要國旗在國會大廈上飄揚,就是國會正開議中,可免費進入參觀,如要避免排隊時間過久,可以傍晚約6點左右前往。

在1834年發生的火災幾乎將西敏宮完全燒燬,今天的宮殿於1830年代開始由建築師查爾斯·巴裡爵士和他的助手A.W.普金設計完成,並在此後進行了30餘年的施工。該方案也將西敏廳聖史蒂芬堂遺蹟也納入其中。進入20世紀,西敏宮進行過陸續的修繕,二戰期間,曾遭到德軍轟炸,部分建築結構受損,此後又陸續進行過維修和小規模的結構調整。今天既是英國政府機構的代表建築,也是倫敦當地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

國會大廈端踞泰晤士河畔,金黃壯麗的國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與精準報時的大笨鐘(Big Ben)白廳區最明顯的地標,終日人潮不斷,最佳欣賞角度是日落後天色將暗未暗時,從河的對岸眺望過來,映著光影的國會大廈最顯肅穆與華麗。

如何前往:
公共汽車: 3, 11, 12, 24, 53, 77A, 88, 109, 159, 211.
地鐵: Westminster.
火車: Charing Cross.
開放時間:
週一~四9:30~14:30


景點三 - 大本鐘
大本鐘
大本鐘,又名大笨鐘Big Ben,即威斯敏斯特宮鐘塔,英國國會會議廳附屬的鐘樓 (Clock Tower) 的大報時鐘的暱稱。是坐落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畔的一座鐘樓,是倫敦的標誌性建築之一。鐘樓高95米,鐘直徑9英呎,重13.5噸。每15分鐘響一次。 大本鐘作為倫敦市的標誌以及英國的象徵,大本鐘巨大而華麗,四個鐘面的面積有兩平方米左右。大本鐘從1859年就為倫敦城報時,至今將近一個半世紀,儘管這期間大本鐘曾兩度裂開而重鑄。現 在大本鐘的鐘聲仍然清晰、動聽。大本鐘位於Westminster Bridge的南面橋頭,與Houses of Parliament相連,是倫敦的傳統地標,坐地鐵可以在Westminster站下車。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畔著名的「大本鐘」2005年5月27日晚突然停走了1個多小時。技術人員現在還不明白這座有著147年歷史的大鐘為何「罷工」?英國議會大廈一名工程師28日說,位於議會大廈東側高95米的鐘樓上的大本鐘在當地時間27日晚10時07分出現了故障,其分針停止轉動。接著,分針開始緩慢轉 動,在10時20分又停了一次。這一停就是1個半小時,此後才恢復了正常。一些人猜測說,可能是炎熱的天氣造成了這一問題。28日倫敦的最高氣溫達到了 31.8攝氏度。氣象部門說,這是自1953年以來英格蘭地區5月份中最炎熱的一天。但那名議會大廈工程師認為,這一說法缺乏依據。「我們得知有一點小故 障,但接著它就再次開始運轉」,他說。大本鐘一向以其準時而聞名。二戰中納粹德國對倫敦的狂轟濫炸也未能將它摧毀。不過,畢竟是有著一百多歲的「高齡」,它也出過一些小問題。例如1962年元旦,一場大雪就讓它的零點鐘聲比正常時間晚了10分鐘。大本鐘同樣也是球迷對NBA球員本•華萊士的愛稱。因為他在籃球場防守一邊的表現,像大本鐘一樣壓倒群雄。

如何前往:
公共汽車: 3, 11, 12, 24, 53, 77A, 88, 109, 159, 211.
地鐵: Westminster.
火車: Charing Cross.
開放時間:
週一~四9:30~14:30


景點四- 白金漢宮
白金漢宮
白金漢宮位於聖詹姆士宮Victoria火車站之間,1703年由白金漢公爵興建,故稱「白金漢宮」。 這是19世紀前期的豪華式建築風格,龐大的規模甚至比華麗的外表更加引人注目。1702年白金漢公爵開始建造第一所房子,60年後被賣給喬治三世,成為王室成員住所。1761年喬治三世加以擴建。由白金漢屋轉變為白金漢宮的工作由喬治四世和他所器重的建築師約翰•納什John Nash完成。
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即位後正式成為王宮。10年後,左右兩翼被連接起來,正門道路,即大理石拱道遷至今址。懸掛著王室徽章的莊嚴的正門,1863年始成為英國歷代君主的寢宮,是英皇權力的中心地,皇宮是一座灰色建築物,四周圍上欄杆,宮殿前面的廣場有很多雕像,以及由愛德華七世擴建完成的維多利業女王紀念堂。其中維多利亞女王像上的金色天使,代表皇室希望能再創造維多利亞時代的光輝,若皇宮正上方飄揚著英國皇帝旗幟時,則表示女王仍在宮中。
 1703年的白金漢宮Buckingham House,是從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迄今,它一直是英國王室的府邸,集合辦公與居家功能。是一四層樓的正方形大建築物,宮內有典禮廳、音樂廳、宴會廳、畫廊等六百餘間廳室,此外佔地遼闊的御花園,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而在宮前廣場有勝利女神金像站在高高的大理石台上,金光閃閃,就好像要從天而降似的。
白金漢宮現有三處對外開放:

a.禁衛軍的換崗儀式
白 金漢宮的皇家衛隊每年4-9月時上午11:30至12:00都會舉行的換崗儀式,其他月份每兩天11:30舉行一次,在軍樂和口令聲中,作各種列隊表 演,並舉槍互致敬禮,一派王室氣象,常常吸引路人和遊客圍觀。在每年的8、9月間都對外開放,一般民眾就可趁此時進入皇宮。白金漢宮開放參觀的部份為王座 室、音樂廳和國家餐廳等,經常一票難求,最好先用電話申請預約;
b.位在宮殿南側的女王美術館;
c.皇家馬廄。

如何前往:
地鐵站:Victoria、St.Jamess Park、Green Park
公車:
2、8、9、10、11、14、16、19、22、24、36、38、52、73、74、82、137、137A、185、211、239、507、511、C1、C10
開放時間:
每週三12:00-16:00。


景點五- 西敏寺
西敏市聖彼得牧師團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通稱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音譯為「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是一座位於倫敦市中心西敏市區的大型哥德式建築風格的教堂,這裡一直是英國君主(從英格蘭、不列顛到英聯邦時期)安葬或加冕登基的地點。曾在1546–1556年短暫成為主教座堂,現為王家勝蹟。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
傳說中西敏寺在Saberht國王時期就已經建成,最初建在泰晤士河中的一個小島上。1045年至1065年間按照懺悔者愛德華的命令重建西敏寺。薩克遜王曾發誓要去朝聖,卻沒有信守諾言,教宗叫愛德華重建西敏寺贖罪。西敏寺最早是為本篤會(Benedictine)教士而建的,於1065年12月28日完成。

1245年~1517年間西敏寺再次重建,第一階段的重建工作由亨利三世組織,但是大部分的工作是在理查三世時期由建築師亨利·耶維爾(Henry Yevele)完成的。1503年亨利七世叫人建了一個禮拜堂。

亨利八世與羅馬教廷斷絕關係後,1534年西敏寺也被國王控制,並在1540年關閉。這段時期內原本給西敏寺的撥款都全部被轉移給聖保羅座堂。在女王瑪麗一世統治時期西敏寺曾短暫地重開,但在1559年,伊麗莎白一世再次關閉了西敏寺。

1579年,伊麗莎白一世重開西敏寺,但規定由王室直接管理,並把建制從修道院改為法政牧師團。 從此管理西敏寺的人不再是主教,而是牧師團長(dean),而且由國王任命。直到19世紀,西敏寺是除牛津和劍橋以外英國最重要的學術重鎮。欽定版聖經舊約的前三分之一和新約的最後二分之一就是在這裡被翻譯成英文的。

加冕
1066年,哈囉德二世在此加冕,他是第一個在此加冕的國王。同一年的聖誕節,征服者威廉也在此加冕,從此之後一般的英國君主(除了愛德華五世和愛德華八世)都在西敏寺加冕。絕大多數的英國君王都由坎特伯雷大主教加冕,只有少數幾個君王例外,例如哈囉德二世和征服者威廉是由約克大主教為其加冕的,愛德華二世由溫徹斯特主教加冕,因為坎特伯雷大主教不在英格蘭、瑪莉一世由溫徹斯特主教加冕,因為坎特伯雷大主教是新教徒、伊莉莎白一世是由卡萊兒主教加冕,因為資深主教都是天主教徒且拒絕為新教女王加冕、威廉三世與瑪莉二世由倫敦主教加冕,因為坎特伯雷大主教拒絕承認新君。 1300年-1301年,加冕座內置加冕石,加冕座稱為聖愛德華寶座。1308年之後的歷次加冕都使用這一座椅。

埋葬
亨利三世為了紀念愛德華而重建了西敏寺,並將他的遺體埋葬在西敏寺。亨利三世本人也被埋葬在了西敏寺。從此之後大多數的英國君主死後都葬在這裡(不過亨利八世和查理一世之後大多數君主都葬在溫莎)。

除了君主以外,貴族可以葬在禮拜堂,而僧侶和與教堂有關的人則葬在迴廊。 1400年,喬叟葬於教堂南向甬道--最後,詩人可以葬在喬叟周圍(即今天所稱的「詩人角」)。逐漸,在西敏寺安葬或豎立紀念碑就成了一種榮譽,今天西敏寺中安葬著的包括了英國的貴族、詩人、將軍、政治家、科學家等等,這其中有:
克倫威爾死後曾被安葬在西敏寺,但是後來的查理二世下令將他的遺體移開。在西敏寺中還有一座威廉·莎士比亞的塑像,但是莎士比亞葬在他的家鄉,而不是西敏寺。


倫敦眼
#1 高135米的「倫敦眼」是為了慶祝公元2000年而興建的,原定獲准運作5年,但是「倫敦眼」的擁有者希望讓它繼續運作下去,因此座落在倫敦泰晤士河畔的世界最大摩天輪「倫敦眼」將會永久成為倫敦的地標。
IMG_8236

#2 英國航空倫敦眼(The British Airways London Eye),或又稱為千禧之輪(Millennium Wheel)是世界上首座、也曾經是世界最大的觀景摩天輪,僅次於南昌之星與新加坡觀景輪。
IMG_8237

#3 它於1999年年底開幕,總高度135米(443英呎),豎立於倫敦泰晤士河南畔的蘭貝斯區,面向坐擁國會大樓與大笨鐘的西敏市。
IMG_8271

#4 倫敦眼共有32個乘坐艙,全部設有空調並不能打開窗。每個乘坐艙可載客約15名,迴轉速度約為每秒0.26米,即一圈需時30分鐘。緩慢的迴轉速度,讓摩天輪不停駛也能讓乘客自由上下乘坐艙,不過老人、傷健人士等如有需要也可作暫時停止旋轉。
IMG_8274

#5 這是在倫敦眼旁邊有座4D電影劇場,裡面有尊唯妙唯肖的貝克漢塑像。
IMG_8278

#6 這是帕華洛帝的塑像。
IMG_8284

#7 倫敦眼門票 單純坐就要英磅 £17.88 非常不便宜,另有套票(可以搭配杜莎夫人蠟像館、倫敦水族館、或是倫敦地牢)。
IMG_8297

#8 每個乘坐艙可載客約25名,裡面有開暖氣非常溫暖。
IMG_8301

#9
IMG_8308

#10
IMG_8316

#11
IMG_8320

#12
IMG_8323

#13
IMG_8324

#14
IMG_8326

#15
IMG_8340

#16
IMG_8342

#17
IMG_8343

#18 和國會大廈連在一起的高塔,就叫做大鵬鐘BIG BEN又被戲稱為大笨鐘,但大鵬鐘指的不是那四面時鐘,而是從1859年建立迄今,重達14噸的共鳴鐘(每1HR敲響一次),另外的四面小時鐘則每15分鐘響一次,不論遠觀或近看都相當的壯觀。
IMG_8346

#19 像一隻眼睛的倫敦眼。
IMG_8351

#20 佇立於泰晤士河畔的國會大廈建於11世紀,本為王室宮殿,自16世紀亨利八世搬家後就移為議會場所,於19世紀初的大火中嚴重焚燬,最後以目前所見之新哥德式建築在19世紀中葉重建完成。
IMG_8369


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是一座位於倫敦的英王寢宮。宮殿坐落在西敏市,是國家慶典和王室歡迎禮舉行場地之一,也是一處重要的旅遊景點。歷史上每逢英國歡慶或是危機時刻,這兒也是不列顛人民一處重要的集會場所。

1703年至1705年,白金漢諾曼比公爵約翰·謝菲爾德在此興建了一處大型鎮廳建築「白金漢屋」,構成了今天的主體建築,1761年,喬治三世獲得該府邸,並作為一處私人寢宮。此後宮殿的擴建工程持續超過了75年,主要由建築師約翰·納西愛德華·布羅爾主持,為中央庭院構築了三側建築。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後,白金漢宮成為英王正式宮寢。19世紀末20世紀初,宮殿公共立面修建,形成延續至今天白金漢宮形象。二戰期間,宮殿禮拜堂遭一枚德國炸彈襲擊而毀;在其址上建立的女王畫廊於1962年向公眾開放,展示皇家收藏品。現在的白金漢宮對外開放參觀,每天清晨都會進行著名的禁衛軍交接典禮,成為英國王室文化的一大景觀。

白金漢宮不同於許多國家首都的著名歷史建築,白金漢宮並不是只供遊人參觀的博物館。這座宮殿是君主制的中心,是女王陛下作為英國國家元首和英聯邦領袖辦公和履行禮儀性職責的地方。女王平常會在白金漢宮工作,通常在周未會回到溫莎城堡。要知女王在不在宮殿裡,只要看一看白金漢宮中央的旗杆就可以了﹔因為如果女王在宮裡,旗杆上飄揚的會是君主旗,否則人們便會看到聯合國旗(即英國國旗)。如遇到盛大的禮儀場合,在天氣允許的情況下,宮殿則會掛一面加大號的旗幟。

通常在聖誕節和一月期間,女王會住在諾福克的桑德林漢,她的私人莊園裡。而八、九月則住在蘇格蘭高地上的巴爾莫勒爾堡。近年來,公眾可以趁女王公務日程的暑期間參觀白金漢宮的典禮廳,也就是其他時候用作官方職能和接見用的房間。迄今為止,白金漢宮已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近400萬名參觀者。

白金漢宮的建築風格為新古典主義,主體建築為五層,其中兩層為服務人員使用的附屬層,高度較低。所以立面可以視為縱、橫三段式處理。

白金漢宮建築外立面裝修材料為巴斯石灰岩。內部裝修則以人造大理石及青金石為主。正面廣場圍以鑄鐵柵欄,為皇家衛隊換崗儀式的場所。廣場外為手持權杖、塑造為天使形象的維多利亞女王雕像。宮殿正面入口面向東北方,通過林蔭路(The Mall)與特拉法爾加廣場相連。

白金漢宮的附屬建築包括皇家畫廊皇家馬廄和花園。皇家畫廊皇家馬廄均對公眾開放參觀,其中皇家畫廊內收藏有魯本斯、倫勃朗、弗美爾、蓋恩斯巴勒、卡拉內羅等人的繪畫作品、卡諾瓦等人的雕塑作品。每年夏天,英國王室在花園內舉辦盛大的皇家招待會。


#21 白金漢宮。這一側為常見的的立面,面東;最初由建築師愛德華·布羅爾主持,1850年完工,1913年由阿斯頓·韋布爵士重新設計。
IMG_8423

#22 白金漢宮最為觀光客所喜愛的賣點之一便是在早上十一點三十分(有時會在十點三十分或十一點整)所舉行的「皇家禁衛軍交接儀式」,交接一開始,禁衛軍會從聖詹姆斯宮出發向白金漢宮整齊地前進
IMG_8424

#23 待走到白金漢宮前方的廣場後,便開始兩隊的交接儀式,待兩隊交接完成後,皇家禁衛軍的軍樂隊便會在廣場前擺起陣丈演奏數首軍樂曲,整個過程全部進行完大約也將近一個小時,有些冗長,而因為萬頭鑽動的觀光客太多,若想取得絕佳視野,非得一大早到場佔位置不可。
IMG_8434

#24 白金漢宮門口的皇家衛隊換崗儀式一向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IMG_8439

#25
IMG_8445

#26 周圍佔地廣闊的御花園,為典型的英式風格園林。
IMG_8452

#27 正面的大門富麗堂皇,外柵欄的金色裝飾威嚴莊重,厚重鐵門的浮雕營造出與宮殿十分和諧的氛圍。圍牆裡面,可以看到那些著名的近衛軍士兵紋絲不動地佇立著。
IMG_8457

#28 當女王住在宮中時,王室旗幟會在宮殿中央高高飄揚,若是升英國國旗而非皇室旗幟,表示今天女王不在家。
IMG_8461

#29 在軍樂和口令聲中,穿著大紅軍裝、戴著熊皮禮帽的衛兵作各種列隊表演,並舉槍互致敬禮,非常氣派而又花哨。
IMG_8468

#30 在宮前廣場正前方的圓環中央有一座閃耀著金色光芒的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碑及噴水池,其上的金色小天使代表著女皇王權榮光再現。
IMG_8496

#31 雄壯威武的騎兵隊出場了。
IMG_8507

#32 騎兵隊,馬匹都是精心挑選訓練過的因此馬色都差不多,性情也很穩定可受人操控。
IMG_8513

#33
IMG_8516

#34 白金漢宮是現今世界上最為人認識的建築物之一,它和英國著名的國會大廈、倫敦塔橋、紅色雙層巴士一樣,都是倫敦、以至整個英國的國際標誌。
IMG_8525

聖詹姆斯公園

    聖詹姆斯公園白金漢宮的對面,曾是國王亨利八世獵鹿苑。17世紀時查理二世聘請法國景觀設計師諾特爾(LeNotre)仿凡爾賽宮的風格重新造景,19世紀初經過英國著名建築設計師納什進一步整修,修建了人造湖及畫壇。它現在是倫敦市中心最美麗的公園之一。

聖詹姆斯公園也是皇家公園中最古老、最小、裝飾性最豐富的公園。在夏季還可聆聽精彩的音樂會,公園湖心的「鴨島」是鵜鶘的保護區,有很多鳥類群集在中央的湖面上,南端的鳥類飼養所周圍的布道,也因而被成為鳥籠步道。在夜晚這裡是隔著湖水眺望白金漢宮的最佳地點。


#35 沿著白金漢宮東側的步道走進了與Green Park相對的St. James Park。Green Park與St. James Park分別位在白金漢宮的西、東兩側,隔著The Mall相望,像是白金漢宮的左右屏障,襯托出白金漢宮的氣派。
IMG_8548

#36 公園內是眾多水鳥、候鳥棲居的所在,這些水鳥、候鳥在湖面上或是岸邊自在的覓食悠遊,充滿雅緻的趣味。
IMG_8596

#37 在公園內悠遊的鵜鶘。
IMG_8575

#38 在公園內悠遊的鵜鶘。
IMG_8578


#39
IMG_8603

#40
IMG_8610

#41 遠處建築物是英國海軍總部。
IMG_8612

#42 公園內隨處可見的松鼠幾乎不怕人。
IMG_8621

#43 這隻松鼠真是可愛極了。
IMG_8622

#44 再來特寫一張。
IMG_8623

#45
IMG_8635

#46
IMG_8643

#47
IMG_8644

#48 The Royal Naval Division Memorial
IMG_8646

#49 Household Cavalry Museum
IMG_8653

#50 Old Admiralty Buildings
IMG_8654

#51 騎兵御林軍廣場(Horse Guard's Parade),每年祝賀英女王壽辰的儀式(Trooping the Colour)都在這裡舉行。
IMG_8655

#52 Horse Guards
IMG_8656

#53 Old Admiralty Buildings
IMG_8657

#54 騎兵御林軍
IMG_8667

#55 御林軍
IMG_8674

#56 Women of World War II Monument
IMG_8682


#57 唐寧街10號(10 Downing Street),位於英國首都倫敦西敏市西敏區白廳旁的唐寧街,一所喬治風格建築物。傳統上是第一財政大臣的官邸,但自從此職由英國首相兼領後,就成為今 日普遍認為的英國首相官邸。其設計樸實的黑色木門,綴上白色的阿拉伯數字「10」,成為了人所共知的標記。 (今天首相不在家所以沒辦法出來見我:D)
IMG_8685

        唐寧街10號除了是首相的官邸和首相的辦公室外,首相的秘書、助理和顧問都在首相官邸內工作。首相每天都會在唐寧街10號與閣僚和智囊制定政策,而一般的 機要部門,如國會、財政部和外務部距唐寧街10號也只有數分鐘的路程,所以首相很容易便能夠取得情報和聯繫。另外,君主所居住的白金漢宮就在附近,好讓首 相定期前往白金漢宮,向君主匯報政事。首相官邸內有不同的會議室和晚宴廳,首相會常常在那裡接見社會各界和各國領導人。因此,唐寧街10號象徵英國政府的 中樞,也是英國政治的權力核心之一。

         現今的唐寧街10號,原本是由一所「宮殿後的房子」和唐寧街10號本身所合併而成的。「宮殿後的房子」是一所大約建於1530年左右的樓房,而最初的唐寧 街10號則是一所修建於1685年的小市區宅第。在1732年,英皇喬治二世將上述的兩座房屋一併賜予羅伯特·沃波爾(即後世通稱的第一任英國首相),以 表揚他的功勞。然而,沃波爾不願以個人名義接受獎賞,而代之以其官銜,即第一財政大臣的名義接受,結果「宮殿後的房子」和唐寧街10號就成為了每任第一財 政大臣的資產。自1732年至1735年,沃波爾委託了知名建築師威廉·肯特將兩座樓房連接在一起,這就是今日所知的唐寧街10號。


        毗鄰英國國會大廈的西敏寺可說是一部濃縮的英國歷史。自從1066年以來,四十位英國君主的加冕儀式都是在此處舉行。西敏寺也是大多數英國君主,以及三千多位在英國史上舉足輕重的精英最後的安息地。
        西元1045 年,英王愛德華一世因未能信守承諾前往教廷朝聖,接受教皇建議,興建一座修道院以表示贖罪。他將西元八世紀即已存在的一座倫敦西區教堂重新以石材修建,用來紀念聖徒伯祿,以便和東區的聖保祿大教堂有所區別。西元1065年12月28日,西敏寺完工啟用,然而愛德華卻因重病而無法親臨主持儀式,他在八天後去世。
亨利三世於1245年重建西敏寺,將原本諾曼式的建築改為哥德式。為了感念愛德華興建西敏寺,亨利三世將愛德華的靈柩移往主殿祭壇正後方。擴建工程直到1517年亨利七世統治下才完成。
        重建後的西敏寺更具有莊嚴肅穆的氣氛,31公尺高的大廳穹頂構造複雜,從穹頂垂下的大吊燈艷麗奪目,配上教堂內部隨處可見的彩繪玻璃和紅色地毯,益發顯出宗教殿堂的莊嚴與華麗。西元1534 年,亨利八世和羅馬教廷斷絕關係後,下令西敏寺由英國國王管轄,其後四十多年間,西敏寺多半處於關閉狀態。1579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將西敏寺改為學院,校長由英國君主任命。西敏寺的正式名稱因此改為「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學院教堂」,其後三個世紀,西敏寺成為牛津與劍橋之後的第三所英國高等學府
        九百多年來,西敏寺除了供信徒作禮拜、祈禱、膜拜之外,也是英國重要慶典的必然場所。英國社會名流無不以死後能長眠於此為榮。據統計,佔地面積達2972平方公尺的西敏寺內,安葬了三千三百多人,包括歷代君主、貴族、詩人、科學家、政治家、將軍音樂家和著名演員。(如:達爾文、狄更斯、牛頓、邱吉爾、.....)他們在西敏寺內各據一方,例如大殿後部是王陵所在,貴族的墓在禮拜堂,僧侶則葬在迴廊。許多不能安葬於西敏寺的名人則退而求其次,希望能將自己的紀念碑或雕像陳列其中。(如莎士比亞的雕像就在寺中,但他的遺骨是葬在自己家鄉)
        最讓遊客們駐足神往的大概是以英國文學之父喬叟的墓為中心的「詩人角落」,安葬在這裡的英國文學巨匠,姓名個個讓人聽起來如雷貫耳,展現在此處的簡直就是一部英國文學史。
        今日的西敏寺雖然是屬於英國國教聖公會的教堂,但是完全不向英格蘭教會或英國政府領取任何經費。每年從一百多萬的遊客所得到的門票收入,足夠西敏寺百分之八十的開銷。
另外,投資和信徒捐款也是西敏寺的主要財源。西敏寺所扮演的角色不只是舉行禮拜和重要慶典而已,它也經常舉辦音樂、舞蹈等文化活動。西敏寺也是觀光客必遊之地,因為在其宏偉的建築下就是一部濃縮的英國歷史。


#58 源自11世紀的西敏寺,在13世紀由亨利三世改建為當時最流行的哥德式建築,自1066年
起,王室的加冕禮即在西敏寺舉行,最近的一次是現任伊莉莎白二世女王的加冕禮,西敏
寺內的中文說明是要收費的,不過解說的很詳細喔。
IMG_8701

#59 西敏寺忠實的紀錄著英國皇族重要的歷史,自從征服者威廉一世(William the Conqueror)於一零六六年在此教堂舉辦第一場富麗堂皇的加冕典禮後,歷代英皇便都在此地受冕,辭世後亦長眠於此。此地不但是皇室的陵寢,凡對國家 有功勛的政治人物、科學家或文學家等,如邱吉爾、張伯倫、牛頓及達爾文等,也都長眠於此地。
IMG_8711

#60 上次去日本巧遇日本天皇,這次來英國又很不巧的遇到梵諦岡教宗 (當然這張照片不是教皇本人,人太多與層層戒備,不可能有拍到的機會) 我只能說我太幸運還是有天子命:D
IMG_8713

#61 雙塔設計是西敏寺最大的特色。
IMG_8717

#62 西敏寺(威斯敏斯特教堂)坐東朝西,主要由教堂及修道院兩大部分組成。  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前端為雙塔,後端為亨利七世禮拜堂,中央本堂以西是唱詩班席,以東是祭壇。兩邊各有一道側廊,連接修道院。平衡本堂拱頂水平推力的 飛拱橫跨側廊和修道院圍廊,形成複雜的支撐體系。  修道院在教堂南側,創建於13 世紀,是座一方形庭院。庭院東南一側有藏寶廳和地下小教堂(教堂博物館)。
IMG_8721

#63
IMG_8726

#64
IMG_8729

最後來到了大英博物館,也是我這一趟U.K.行的最後一個景點,本想再另寫一篇關於大英博物館,不過因為大英博物館的規模和數量實在太驚人了,所以還是作罷 。


下面是大英博物館的簡介 :
大英博物館是英國最大的博物館,又名不列顛博物館大英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圖書珍品,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大英博物館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巴黎的盧浮宮同列為世界三大博物館
博物館始建於1753年,1759年對外開放,現有建築為19世紀中葉所建。博物館正門的兩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羅馬式圓柱,支撐起三角頂門楣,三角形中刻著一幅巨大的浮雕。整個建築氣魄雄偉,蔚為壯觀。共有100多個陳列室,藏有展品400多萬件。
大英博物館內主要分為埃及文物館、希臘羅馬文物館、西亞文物館、歐洲中世紀文物館和東方藝術文物館
埃及文物館:是博物館中最大的陳列館之一,這裡展有大型的人獸石雕、廟宇建築、為數眾多的木乃伊、碑文壁畫、鐫石器皿及金五首飾,其展品的年代可上溯到5000多年以前,藏品數量達7萬多件,其中包括19世紀英國海軍統帥納爾遜從法國國王拿破崙手中奪取的古埃及藝術品。
東 方藝術文物館:該館有來自中國、日本、印度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文物十多萬件。其中,中國陳列室(中國館)就佔了好幾個大廳,中國文物被大英博物館視作最重 要的收藏之一,總數多達23000餘件,珍品如山。大英博物館稱古代中國藏品與古代希臘、埃及收藏一併為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大英博物館中的展品從商周的青銅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製品,很多文物都是絕世珍藏,例如敦煌壁畫、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等等。

#65 這是大英博物館的正門。
IMG_8750

後記:
        塞繆爾‧約翰遜說過「厭倦倫敦,就是厭倦生活」。溫文爾雅又個性十足,內斂矜持又前衛張狂。看似矛盾的特質交織雜糅,不經意間成就了倫敦獨一無二的氣質。倫敦的每一天,都是一個驚喜!
        泰晤士河兩岸,氣勢磅礴的議會大廈與熠熠生輝的倫敦眼交相輝映;聖保羅大教堂的穹頂和特拉法加廣場上奈爾遜勛爵的銅像遙遙相望;大英博物館的藏品默默無聞地闡述人類的文明……到倫敦塔或西敏寺(威斯敏斯特教堂)去探尋遊覽,剎那間覺得,回到了數百年前。
300多家博物館和畫廊,400多個音樂現場,讓人沉醉在藝術的迷宮裡;6000多家花樣百出、吊足胃口的餐館酒吧,讓人在一次次饕餮中歷練;。「霧都」早已因各種環保措施而一去不返,即使陰雨綿綿,街頭的時尚男女也會讓倫敦顯得亮麗奪目,而英航倫敦眼、倫敦市政廳等標新立異的建築,更展現出現代倫敦的全新面孔。
        這篇blog的篇幅大概是所有文章中最長的一篇,若要把大英博物館納進來應該會破一百張照片,都快變論文了^^",所以儘量精簡也謝謝大家欣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