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2011 人生必遊之美麗國度 - 義大利 VOL 2 - 世界上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 - 梵蒂岡

梵蒂岡城國拉丁語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義大利語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是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市西北角高地的一個內陸內飛地城邦主權國家,為主教會最高權力機構聖座的所在地,也是教宗的駐地所在。作為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梵蒂岡也是全球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其前身為教宗國,自1929年開始以《拉特蘭條約》確定為主權國家,接受聖座的直接統治,實施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

梵蒂岡城國(The Vatican City State),簡稱梵蒂岡,是當今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是歐洲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呈三角形的高地上。它地處臺伯河右岸,以四周城墻為國界。簡言之,城,是梵蒂岡的首都,亦即國家,故曰「城國」。面積0.44平方公里,國中宮院、教堂、圖書館、郵局、電臺、火車站、飛機場等設施一應俱全。


梵蒂岡,拉丁語中意為「先知之地」。早在西元4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就在羅馬城西北角耶穌門徒聖伯多祿(聖彼得)殉難處建立了君士坦丁大教堂以示紀念;到了1516世紀,君士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聖伯多祿大殿,成為天主教會舉行最隆重儀式的場所;公元756年法蘭克王國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區域送給教宗(教會史上稱為「丕平獻土」),後來就以此成立了半世俗政體型態的「教宗國」,範圍廣及義大利半島中部的大部分地區。


梵蒂岡城國地圖




梵蒂岡博物館(Musei Vaticani):原是教皇宮的一部份。從尼古拉斯五世開始擴建,歷經幾代教皇,形成目前這樣一座龐大的建築群。現在除了少部份仍舊用作教皇的起居室和機關辦公外,其餘部份闢為博物館。從教皇尤利烏斯二世(Julius II ,1503-1513) 開始,後經歷代教皇廣為收集,豐富的古代藝術藏品,使梵蒂岡宮成為擁有世界上眾多藝術瑰寶的博物館。博物館藏有從遠古到文藝復興時期十萬餘件令人歎為觀止的藝術珍品。
西斯汀禮拜堂(Cappella Sistina)建於1477-1480年,是教皇的公用禮拜堂,是推選新教皇的地方。米開朗基羅為禮拜堂繪製了兩幅曠世奇作。一幅是1512年完成的天頂畫,描繪聖經《創世紀》的情節。另外一幅是米開朗基羅60多歲的高齡,用七年創作的壁畫。《最後的審判》
拉斐爾畫室(Stanze di Raffaello) 原為教皇宮一部份,1508年年僅25歲的拉斐爾,受命裝飾教皇簽署詔令的簽署廳。畫家在天頂上繪製了代表神學、哲學、法學和詩學的四位女神,並在每位女神的下方創作了相應的大型壁畫,《聖禮的爭辯》,《雅典學派》,《三大德性》,《帕爾納索斯山》

聖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彼得是耶穌的12個門徒之一,也是耶穌最親密和忠誠的門徒。據說聖彼得就埋在這座教堂內,1940年梵蒂岡的發掘者聲稱,他們在聖壇下發現了彼德的遺骨。羅馬天主教把彼得確認為羅馬第一任大主教。在彼得大教堂內有聖彼德的銅製雕像,據傳人們觸摸他的右腳能得到神的保佑和好運。所以現在它的右腳已被磨損得明顯小於左腳。
聖彼得大教堂是世界最大的教堂和世界最大園頂建築物。它始建於四世紀康士坦丁大帝時代,當時教堂比較小。為鞏固天主教和教皇的地位,教皇尼古拉五世於1450年命令在原址修建更大的教堂,經歷100多年時間到1626年才完工。佔地面積約一萬五千平方米,約可容納一萬餘人。
聖彼得大教堂的外形是一座典型十字架建築,前後長兩側短,整座教堂寬18.7米、長133米,圓頂的十字塔尖距地面133米。教堂內部有大理石、鍍金等裝飾 的牆壁與天花板,滿眼金碧輝煌,教堂內還有米開朗基羅、拉斐爾、貝爾尼尼等大藝術家的壁畫和雕塑,走進大教堂深感它的神聖、莊嚴和輝煌。
大教堂的前廣場和柱廊是貝爾尼尼於1656年所設 計。廣場呈橢圓形,典型的巴洛克建築風格。廣場中間是高聳的方尖塔。每逢重大節日,教皇就在這裡舉行彌撒。廣場兩側建有成弧形的巨大柱廊,兩邊的柱廊猶如 教皇伸出的一雙手臂,將參加彌撒的信徒擁入自己的懷抱。柱廊共有284根巨大的石柱,每排有四根,各排巨柱分別在同一圓心的不同半徑上。每根柱子上端裝飾 有雕像。

#1 唯一跟我們台灣有邦交的歐洲國家,就是梵蒂岡,因此可以看到我們台灣的大使館所掛的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在此迎風飄揚。
IMG_8200

#2 處處可見教宗徽章。
IMG_8208

#3 梵蒂岡博物館(Musei Vaticani)入內門票,這張卡很先進,正插反插向左向右插都能感應入內。
IMG_8224

#4 梵蒂岡博物館的館址是世界上博物館中最早的,公元5世紀末就有了雛形。在16世紀與聖彼得大教堂同時擴建,總面積為5.5公頃,為故宮博物院的1/13,展出面積與故宮相倣。分12個博物館和5個藝術長廊,還包括屋頂花園。
IMG_8240

#5 梵蒂岡博物館內的庭院。
IMG_8233


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舉世傑作 - 創世紀最後審判,因為內部無法拍照,做為一個守法公民,所以我沒拍,只能給大家看看外面的圖片。

#6 西斯汀禮拜堂(創世紀)。
IMG_8236

#7 西斯汀禮拜堂(最後審判)。
IMG_8237

#8 松果中庭。
IMG_8245

在梵蒂岡博物館內,地上有幾種顏色的引導路線,它是按小時計算路程,最短的是兩個小時。最好事先規劃一下路線,集中在幾個主題上。這裡的展廳主要包括:八角庭院、動物雕塑館、繆斯廳、圓形大廳、馬車廳、燭台陳列廊、壁毯陳列廊廳、地圖陳列廊、聖母懷胎廊廳、拉斐爾畫室、博爾戈大火廳、西斯廷教堂、梵蒂岡圖書館和畫廊。

#9 從這裡開始,是一系列遠古到文藝復興時期令人歎為觀止的藝術珍品。
IMG_8254

#10 根據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所稱《勞孔群像》是由三位來自於羅德島的雕刻家:Agesander,Athenodoros 及 Polydorus 所創造的,表現了特洛伊祭司拉奧孔與他的兒子 Antiphantes 和 Thymbraeus 被海蛇纏繞而死的情景。

勞孔本為特洛伊城的祭司,因為不服從上帝的命令,警告特洛伊人小心希臘人別有陰謀的木馬,因而觸怒了阿波羅;阿波羅於是派出兩隻海蛇去尋找勞孔父子,並將其殺死。這座雕像展現勞孔父子一起受海蛇喫咬的情景,他們的臉上痛苦的表情極為逼真深刻。在構圖方面,作者將勞孔以最大體積之方式表示他在作品中的主體位置,其他人因居於次要地位,體積也相對地縮小;同時又採取希臘傳統的平衡對稱手法,讓兩個兒子分別站在樂孔的兩邊,形成一左一右均衡的配置。

希臘雕刻家對人體美的理想主義,在此作品中顯現無遺;利用健美賁張的肌肉,將人體美提昇至最大的極限。此外,這三個人的姿勢也各不相同,十分複雜,從勞孔右手開始,連接到左邊兒子的手臂、身體、腳部,再到勞孔的左足和右足,繼續連接到另一個兒子的足部與頭部,然後再連回到勞孔的右手,使整個雕像成一圓形。此種圓形狀的構圖,在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的巴洛克時代中,普遍為畫家所使用。
IMG_8260

#11 海神雕像。
IMG_8255

#12 就蒐集寶物而言,梵蒂岡博物館可謂豐富多彩,羅馬教廷借助遍佈世界的天主教堂,蒐羅了各地的寶物,其力量之大不亞於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所不同的是:教廷更感興趣的不是文物而是寶物。位於羅馬的梵蒂岡博物館受到古羅馬藝術傳統的深遠影響,雕塑的收集堪稱一絕。人物雕塑栩栩如生,神採各異,在沒有人體解剖學的紀元前,藝術家的手不僅賦予冰冷的大理石以人形,還賦予了它生命的情與力以及無以言表的思想,令人無不歎服。
IMG_8266

#13 目不暇給的天花板。
IMG_8283

#14
IMG_8286

#15
IMG_8287

#16 早在千年前古代人就會用馬賽克圖樣當做地板或牆壁裝飾。
IMG_8291

#17 館內唯一一件金屬制的雕像。
IMG_8293

#18
IMG_8300

#19
IMG_8308

#20 古早人早就在穿迷你裙了^^。
IMG_8309

#21 看得出來是平面或是立體的嗎? 古代也早就有3D透視技術。
IMG_8317

#22 這真是巧奪天工,歎為觀止。
IMG_8326

#23
IMG_8328

#24
IMG_8333

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景點介紹:
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歐洲天主教徒的朝聖地與梵蒂岡羅馬教皇的教廷,位於梵蒂岡,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於西元326-333年在聖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稱老聖彼得大教堂,於西元326年落成,為巴西利卡式建築。16世紀,教皇朱利奧二世決定重建聖彼得大教堂,並於是1506年破土動工。在長達120年的重建過程中,意大利最優秀的建築師布拉曼特、米開朗基羅、德拉·波爾塔和卡洛·馬泰爾相繼主持過設計和施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稱新聖彼得大教堂。1870年以來的重要宗教儀式均在此舉行。為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屬世界最大的教堂。登教堂正中的圓穹頂部可眺望羅馬全城;在圓穹內的環形平台上,可俯視教堂內部,欣賞圓穹內壁的大型鑲嵌畫。多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的壁畫、雕塑藝術。
聖彼得大教堂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總面積2.3萬平方米,主體建築高45.4米,長約211米,最多可容納近6萬人同時祈禱,只不過必須衣冠整齊並通過安檢才可以進入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長方形的教堂,整棟建築呈現出一個希臘十字架的結構,造型是非常傳統而神聖的,這同時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 教堂最早是建於西元324年,原始的構想只是一座小會堂,建於聖彼得墓穴的正上方,在十五世紀時開始改建,其中歷經不少位頂尖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參與修改,終於在1626年完成了現在的模樣。聖彼得教堂不僅是一座富麗堂皇值得參觀的建築聖殿,它所擁有多達百件的藝術瑰寶,更被視為無價的資產。


#25 聖門,這需25年才開一次。按規定,每時25年的聖誕之夜,聖門打開後由教皇領頭走入聖堂,意為走入天堂。
IMG_8342

#26 大殿下面有5扇門,平常一般遊客都入中門。如果遇上機會,教徒們就可從右邊的聖門進入大殿,不過這需25年才有一次。按規定,每時25年的聖誕之夜,聖門打開後由教皇領頭走入聖堂,意為走入天堂。其他三門分別是"聖事門"、"善惡門"和"死門"。 通過中門進入能容納5萬人的聖彼得教堂內部,呈現在眼前的簡直是一座藝術寶庫。屋頂和四壁都飾有以《聖經》為題材的繪畫,不少是名家作品。
IMG_8348

#27 文藝復興時期三巨匠中的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 ; AD 1475-1564) 的大理石『聖殤像』。在聖母瑪利亞胸前的綵帶上,可以看見大師的簽名。米開朗基羅曾從事於人體解剖,研究肌理紋路,詳研人體素描,透析各種姿態動作,因此即使是堅硬如大理石,透過大師的巧手,依舊可由面部表情,感受到聖母的哀痛。
IMG_8354

#28 教堂正中央 30 公尺高的聖體傘 (Baldacchino),青銅華蓋是 1624 到 1632 年間,貝尼尼 (Bernini) 所設計。4 根高達 20 公尺的螺旋狀柱子,頂著一個精雕細琢的頂篷。傘下即為教宗的祭壇,由常年點燃的 95 盞油燈圍繞,底下即是聖彼得的墓穴。要下去參觀,需提前幾個月預約,許多天主教徒,將此行視為羅馬朝聖之旅。
IMG_8359

#29 聖體傘 (Baldacchino) 華蓋上方的圓頂,是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雖然直到大師過世才完成。圓頂16扇窗的下方,以拉丁文敘述著馬太福音16章18-19節的經文:『TU ES PETRUS ET SUPER HANC PETRAM AEDIFICABO ECCLESIAM MEAM. TIBI DABO CLAVES REGNI CAELORUM.』點出聖彼得大教堂的意義。文字下方的四面穹隅,繪有4大福音書作者,分別是馬太、馬可、約翰、以及路加的圖像。
IMG_8361

#30 聖伯鐸寶座,也是貝爾尼尼設計的一件鍍金的青銅寶座。寶座上方是於光芒四射的榮耀龕及象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傳說這把木椅是聖彼得的真正御座,後經考證為加洛林國王泰查二世所贈送。
IMG_8362

#31
IMG_8364

#32
IMG_8367

#33 通風蓋,下面埋了多位教宗。
IMG_8369

#34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紋章,大寫字母M代表聖母瑪利亞,教宗常以孝愛之心向聖母敬禮。
真福若望·保祿二世拉丁語Ioannes Paulus PP. II,1920年5月18日-2005年4月2日),是羅馬天主教真福品聖人,第264任教宗,故梵蒂岡城國國家元首,年輕時代擔任過運動員、戲劇演員、礦工、化學工廠員工。若望·保祿二世於1978年10月16日被選為教宗。他生於波蘭,是第一個成為教宗的斯拉夫人,也是自1522年哈德良六世後第一位非義大利人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自接任起共到其他國家進行教宗訪問102次,是歷史上出行最多的教宗2009年12月19日列為可敬者2011年1月14日教宗本篤十六世批准了一份對於經若望·保祿二世代禱所顯的奇蹟的調查文件,並已於5月1日封列為真福。
IMG_8375

#35 梵蒂岡在許多方面依賴義大利,盛大活動的保安工作也依靠意大利的警察和憲兵。但是,5個多世紀以來,梵蒂岡保存著一支負責梵蒂岡和教皇安全的瑞士衛隊。梵蒂岡衛隊1506年成立,由100名天主教徒組成,其中有70名士兵、29名軍官和1名牧師。隨著教皇國勢力的不斷增強,梵蒂岡出現了一批外國僱傭軍,其中有一支來自瑞士。
IMG_8376

#36 把妹 ? 還是把帥哥 @@?
IMG_8378

#37 妳不要走!妳不要走!我很帥 。
瑞士僱傭軍後來怎麼成為教皇的衛隊?在羅馬有這樣一個傳說:1527年5月6日,神聖羅馬帝國查理五世的軍隊血洗羅馬城,僱傭軍紛紛逃散,只剩147名瑞士士兵為保衛教皇浴血奮戰,流盡了最後一滴血。事後,教皇下令,以後教廷的安全就由瑞士衛隊全權負責。
IMG_8379

#38 聖彼得廣場(Piazza San Pietro)這個集中各個時代的精華的廣場,可容納50萬人,位於梵蒂岡的最東面,因廣場正面的聖彼得教堂而出名,是羅馬教廷舉行大型宗教活動的地方。廣場的建設工程用了十一年的時間(1656~1667年),由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爾尼尼親自監督工程的建設。廣場周圍有4列共284根多利安柱式的圓柱,圓柱上面是140個聖人像。中央是一根公元40年從埃及運來的巨大的圓柱(高25.5米,重320噸)。
IMG_8382

#39 大教堂的前廣場和柱廊是貝爾尼尼於1656年所設計。廣場呈橢圓形,典型的巴洛克建築風格。廣場中間是高聳的方尖塔。每逢重大節日,教皇就在這裡舉行彌撒。
IMG_8393

#40 聖彼得大教堂是世界最大的教堂和世界最大園頂建築物。它始建於四世紀康士坦丁大帝時代,當時教堂比較小。為鞏固天主教和教皇的地位,教皇尼古拉五世於1450年命令在原址修建更大的教堂,經歷100多年時間到1626年才完工。佔地面積約一萬五千平方米,約可容納一萬餘人。
IMG_8396

#41 貝尼尼設計的迴廊上站滿了基督教立代的先賢聖人。
IMG_8398

#42 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方尖石碑,基座上方銅獅之間鑲嵌著展翅欲飛的雄鷹,碑頂上是耶穌十字架的真木,據說當年聖彼得就是在這裡被掛在十字架上的。這座石碑原是羅馬皇帝卡利古拉為裝飾皇宮旁邊的圓形廣場,遠從埃及運來。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將石碑移至聖彼得廣場。據說為此曾動員900多名工人、150匹駿馬和47台起重裝置,花了近5個月時間,才完成這項搬遷工程。
IMG_8399

#43 廣場兩側建有成弧形的巨大柱廊,兩邊的柱廊猶如 教皇伸出的一雙手臂,將參加彌撒的信徒擁入自己的懷抱。柱廊共有284根巨大的石柱,每排有四根,各排巨柱分別在同一圓心的不同半徑上。每根柱子上端裝飾有雕像。
IMG_8405

#44 聖彼得大教堂門前左邊樹立著聖彼得高大的雕像,他神情自若、面帶微笑,右手握著兩把耶穌送給他的通向天堂的金鑰匙,左手拿著一卷耶穌給他的聖旨。他頭上的縷縷捲髮、臉上的根根皺紋、下巴上的撮撮鬍鬚和身上的層層長袍無一不被雕琢得細膩、逼真。彼得是耶穌的12個門徒中的第一個,耶穌去了天堂後把金鑰匙交給了他,彼得成為了基督教的首領,他來到羅馬傳教,後來,羅馬的皇帝為了嫁禍基督教,放火燒了羅馬城,然後歸罪於基督教,並處死了彼得。
IMG_8408

#45 聖彼得廣場的弧形巨大柱廊。
IMG_84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