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素有「亞得里亞海明珠」之稱,它既是旅遊勝地,又是義大利的重要港口。威尼斯是一座文化藝術名城。全城有教堂、鐘樓、修道院、宮殿、博物館等藝術及歷史名勝450多處。
威尼斯市區涵蓋義大利東北部亞得里亞海沿岸的威尼斯潟湖的118個島嶼和鄰近一個半島。這個鹹水潟湖分佈在波河與皮亞韋河之間的海岸線。
威尼斯曾經是威尼斯共和國的中心,十字軍進行十字軍東征時也曾在這裡集結,而且也是13世紀至17世紀末一個非常重要的商業(尤其是香料貿易、糧食與毛皮貿易)與藝術重鎮。後來因為土耳其人對地中海東邊的控制促使歐洲國家尋找其他航線的慾望,威尼斯因此失去了大部分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15世紀民殷國富 藝文鼎盛
根據一個古老的傳說,大約公元5世紀時,北方蠻族的入侵造成維內多(Veneto)的居民大量遷入海邊不適合人類居住的瀉湖地區,這就是威尼斯城的開始。 在118座泥濘的小島上築城,需要極高的技巧,威尼斯人將數百萬根長達10餘公尺的木椿打入沙洲底層,再鋪上石塊,然後開始興築一座座民宅、教堂與高塔。
13世紀初,威尼斯在參與十字軍東征時,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成了地中海海上霸王。威尼斯軍隊征服了北義大利後,又遠征小亞細亞沿岸諸國,縱橫海上,所向無敵,至15世紀末,威尼斯已變成當時西歐最豪華富麗的都市。
富裕後的海洋民族更加發揮與生俱來浪漫熱情的天性,他們盡情享受生活,在藝術、繪畫、建築、音樂等領域無不登峰造極,創造出威尼斯文化藝術的全盛時期,全城有120座教堂與鐘樓、64座修道院、40多座宮殿以及博物館等。
縱觀威尼斯發展史,自10世紀時開始邁向海上強權,15世紀達到全盛時期,成為義大利最大、最富、最強的「海上共和國」,到了16世紀,威尼斯逐漸衰落,1797年被拿破崙併吞,1866年重新合併於義大利。
古城美麗難述 傳說浪漫多采
從城外乘船沿運河進入古城,但見兩岸古典華麗的宮殿與房屋,美麗得難以描繪,穿過浪漫的嘆息橋(Rialto Bridge),便可以看到聳立水面、宏偉壯觀的聖馬可教堂,它曾以「世界最美教堂」聞名。
建於1073年的聖馬可教堂外觀為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築,門廊頂部有4匹於1204年奪自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青銅駿馬,象徵著威尼斯的力量,還有高 98.6公尺的鐘樓尖塔,教堂內部則佈滿了馬賽克鑲嵌的精美壁畫。教堂前的聖馬可廣場被拿破崙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所有這一切均是威尼斯的象徵。建於公元1600年的「嘆息橋」是一座拱橋,原是用來連結總督府法庭和牢房。據說,過去犯人被定罪後,就會經過此橋送進牢房。犯人走到橋上,透過雕花窗口,望向外面美好的世界,總會忍不住深深嘆息,嘆息橋因而得名。
水都威尼斯有許多浪漫的傳說,在嘆息橋下親吻就能相愛一生,應該是最著名的一則。電影《情定日落橋》裡兩小無猜的男女主角,為了追尋永恆的愛情來到威尼斯,在夕陽餘暉中,乘坐貢多拉船,在嘆息橋下深情相吻的畫面,加深了人們對浪漫水都的嚮往。
19世紀詩人拜倫站在威尼斯的嘆息橋上,吟詠了一首廣被傳頌的威尼斯朝聖之詩,其中一段這麼寫著:
詩人塔索的跫音在威尼斯早成絕響
沉寂中,息歌的貢多拉輕搖著
華麗宮殿正在河岸邊崩毀
昔日繞樑的音樂鮮聞於耳
威尼斯輝煌歲月已逝,但丰姿依然
城國可傾,文采可褪,唯自然之美不死
亦無人能忘懷威尼斯曾多麼可愛
她是所有慶典中的歡愉所在
是人間的狂喜縱情,是義大利的化裝舞會!
短短幾行從感嘆到讚嘆的文字,把許多熱愛威尼斯者的矛盾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一方面,威尼斯水患日漸嚴重,會不會哪天真因「威尼斯沉沒」讓此一美景成為絕響,引發廣泛擔憂。加上觀光帶來了高度污染跟商業化,今日威尼斯與過去駐留文豪們筆下之夢幻場景,無疑已經漸行漸遠。
然而另一方面,威尼斯獨特的水都風情,卻又令人愛不忍釋。無論是迷失在蜿蜒曲折的巷弄,或觀看船夫搖著貢多拉穿梭在大小運河間,威尼斯有太多無可取代的元素,足以讓全世界觀光客趨之若鶩,甚至一去再去。
對許多人來說,威尼斯永遠是種虛幻歡愉的象徵,誠如拜倫在詩中最後一段所寫,「我自兒時便愛上了威尼斯,她是我心中的仙女之城。」
威尼斯始終穩居義大利首屈一指的觀光重鎮,靠得不僅是水鄉澤國的天賦本錢,還有威尼斯人世代相傳的商業性格與頭腦,不斷想出新花招,提高城市的觀光附加價值。
其中一大特色是連綿不斷的慶典。度過冬日慘澹雨季,二月中旬第一個聞名遐邇的節慶是嘉年華,滿街居民、遊客戴著鑲羽毛的彩繪面具,穿著古典服裝,或化身為戲劇人物,承襲傳統以假面縱情狂歡,故又被稱為「面具節」。
嘉年華揭開充滿生機的春季,到了炎炎夏季,七月的第三個周末則有「救贖主慶典」,亦稱「煙火節」。慶典起源是十六世紀時威尼斯爆發嚴重黑死病,威尼斯總督蓋 了一間救贖主教堂,不久疫情果然停止,居民遂沿襲習俗在此時歡慶。如今在該周六午夜,大運河、聖馬可廣場都會釋放燦爛煙火,許多遊客租貢多拉在河上觀賞, 形成獨特景致。
#1 我非常喜愛威尼斯的面具,五顏六色與彩繽紛的色澤,真的是很漂亮。
#2 每年的2月威尼斯面具節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熱鬧非凡。在威尼斯島上很多家店都有在販售嘉年華面具,但是都索價不菲,不過路邊攤的便宜許多,也蠻漂亮的,可能是材質有差。
#3 威尼斯嘉年華會期間人們所穿戴的傳統面具。
#4 威尼斯嘉年華會期間人們所穿戴的傳統面具。
#5 穆拉諾是義大利威尼斯湖中的一個島。名義上是島,其實是群島,島與島之間由橋樑連接,形同一島。穆拉諾在威尼斯以北約1.6公里。
#6 穆拉諾以製造色彩斑斕的穆拉諾玻璃器皿而聞名於世,特別是拉絲熱塑。
今日,參觀穆拉諾玻璃廠,觀看玻璃師傅現場吹制玻璃製品,已經成為初次到威尼斯旅行的遊客不可少的項目之一。
#7 公元6世紀前,穆拉諾被羅馬人佔據。從6個世紀開始,威尼斯奧德爾佐人到此居住。穆拉諾海島作為一個捕魚港和食鹽產地逐漸繁榮起來,形成一個商港。從11世紀開始由於居民遷出,穆拉諾曾走過一段下坡路。13世紀穆拉諾由威尼斯波德斯塔(Podestà)管治,與礁湖內其他的島嶼不同,穆拉諾鑄造自己的硬幣。
#8 1291年威尼斯共和國擔心玻璃廠的爐火會引起佈滿木屋的威尼斯城發生火災,下令威尼斯的所有玻璃廠遷往穆拉諾。從此奠定作穆拉諾成為七彩玻璃製造業的中心。14世紀,穆拉諾開始出口玻璃製品,以其玻璃珠、玻璃鏡子和玻璃吊燈聞名。15世紀時,穆拉諾還成為威尼斯人的度假地,在島上建成不少宮殿。
#9 穆拉諾玻璃有輝煌的歷史,因此,在穆拉諾島的朱斯蒂廣場(Palazzo Giustinian)專有一所「穆拉諾玻璃博物館」展示玻璃製造的歷史,和從古埃及時代至今的各種玻璃器皿。
#10 從17世紀初到18世紀末穆拉諾彩玻璃製品風行歐洲,金色和紅寶石色調穆拉諾玻璃最受歡迎,還成為許多博物館的珍貴的收藏品。不少旅客甚至專程到穆拉諾島親自選購穆拉諾七彩玻璃製品。
#11 威尼斯島居住環境十分惡劣,絕大部份的威尼斯人都不願意住在威尼斯島上,大多數人所稱的水都目前幾乎只剩下觀光用途了。威尼斯島在地圖上看起來像一條魚,中間被大運河所切開形成類似魚背的形狀,目前島上完全沒有汽車,在「魚頭」的地方有個停車場和火車站S.Lucia,就是聯外的交通管道了。大運河上會有固定班次的交通汽船,不但方便旅客前往大運河沿岸各地點,也是看威尼斯最漂亮的一條水路。
#12
#13
#14
#15 左為聖喬治馬焦雷教堂的鐘樓,右為聖馬可廣場的聖馬可鐘樓。
#16 聖馬可鐘樓(Campanile di San Marco)是義大利威尼斯的一座鐘樓,位於聖馬可廣場的附近,靠近聖馬可教堂的前方,為威尼斯的地標之一。
#17
#18 威尼斯的水道舉世知名。潟湖上的118座群島約由150條水道交織而成。構成威尼斯的島嶼約擁有400座橋樑。在古老的城市中心,運河取代了公路的功能,所以主要的交通模式是步行與水上交通
#19 安康聖母教堂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
安康聖母教堂是為了感謝聖母瑪莉亞讓1630年的黑死病結束所見。教堂由17世紀的建築師Baldassarre Longhena所設計。巨大圓頂覆蓋住八角形的本殿,周圍環繞著6個禮拜堂,豪華程度可稱為是巴洛克式建築傑作,於1687年完成。
#20 聖喬治馬焦雷教堂(Basilica di San Giorgio Maggiore)是義大利威尼斯一座教堂,位於聖喬治·馬焦雷島(San Giorgio Maggiore)上,由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知名建築師安德烈·帕拉迪歐(Andrea Palladio)所設計。因為面對著聖馬可地區,所以從聖馬可廣場可以清楚的眺望聖喬治馬焦雷教堂的全景。
#21 聖馬可區(San Marco)是威尼斯的6個區之一,位於該市的心臟。聖馬可區還包括聖喬治·馬焦雷島。雖然該區包括聖馬可廣場,但是從來沒有作為該區的一部分進行管理。
#22 就在碼頭旁席地而坐野餐欣賞美麗的威尼斯風光,這就是隨性的義大利人。
#23 聖馬可區(San Marco)建築稠密,是威尼斯的政府所在地。現在該區旅遊業興旺,開設許多酒店,銀行和昂貴的零售商店。
#24
#25 進入威尼斯,搭船沿著大運河遊覽,會發現兩旁建築的一樓幾乎都已廢棄不用,不是充做私人碼頭的腹地,就是被水淹過半層,形同廢墟。
#26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俗諺恐怕是威尼斯的最佳心情寫照,瀉湖地形造就了威尼斯靠水維生的本錢,地層下陷卻也使水患成為威尼斯最大隱憂
#27 威尼斯市政府網站上為此設立了專門欄位,每天隔幾小時就記錄一次威尼斯水位高低,在網站公告周知。一旁還附錄了關於水患的「常見問題集」,把大眾關心的問題集結答覆,足見水患是威尼斯「詢問度」最高的主題。
#28 「貢多拉」是威尼斯最具代表性和道統的水上代步小船。但現今威尼斯人通常會使用較為經濟的水上巴士(vaporetti)穿行市內主要水道和威尼斯的其他小島。
#29 我所搭的貢多拉,帥氣的船伕。
#30 貢多拉(Gondola),又譯剛朵拉,是意大利威尼斯特有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劃船,船身全漆黑色,由一船伕站在船尾劃動。
#31 幾世紀以來,貢多拉是威尼斯境內主要的交通工具。現今的威尼斯人通常會使用較為經濟的水上巴士(意大利語:Vaporetti)穿行於市內的主要水道和威尼斯的其他小島,貢多拉已多作旅遊業用途。
#32 帥呀 ! 老皮 !
#33 套一句詩人拜倫所說的 : 「凡事涉及威尼斯就是不平凡,她的容貌像一個夢,她的歷史像一段傳奇。」 這等美景就呈現在眼前,不用買明信片啦。
#34 貢多拉是長約12米、寬約1.7米的黑色平底船,裝飾華美,兩頭高翹呈現月牙形,鉤嘴形的船頭可以方便地探索橋洞的高度。
#35 據船伕說這棟是馬可波羅所住過的。
#36 每條貢多拉由一名船伕駕駛,船伕站在船尾靠行駛方向的左側一邊,面向船頭,用單只船槳在船的右側水中推水。
#37 個個都帥氣的傳伕。
#38 與船伕互道再見,期待再次相會。
#39
#40 貢多拉的整個船頭呈「S」形,船頭包著鋼皮,船尖上帶有6個鋼齒的銅飾,象徵威尼斯總督的帽子和威尼斯市中心的6個行政區,另一邊的7條橫槓則代表與聖馬可廣場遙遙相對的、呈月牙形的朱德卡島。
#41 貢多拉有十分悠久的歷史,11世紀是貢多拉最盛行的時期,當時的數量超過了一萬隻,但如今的威尼斯僅剩下了幾百隻貢多拉。
#42 貢多拉是威尼斯特有的,如今仍能夠在威尼斯的船廠看到威尼斯人在打造這種小船。貢多拉完全由手工製作,製造一艘貢多拉需要花費8種不同木材的共280多塊木頭。
#43 為了保持良好的外表狀態,貢多拉還必須時常維修。如今威尼斯獨有的貢多拉製造業,是威尼斯曾經繁榮發達的造船業的縮影。
#44 素有「水城」之稱的威尼斯共有117條水道、118個小島和401座橋梁,是世界上唯一不通汽車的城市,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45 我喜歡這張的光影。
#46 若有所思,你在想什麼呢 ?
#47 逐光追影,威尼斯處處是可取景的地方。
#48
#49
#50 貢多拉的外觀設計原本是各式各樣的,16世紀時的貢多拉外表異常豔麗,貴族們經常乘坐裝飾著緞子和絲綢、雕刻精美的貢多拉炫耀自己的財富。
#51 為了遏制這種奢靡的風氣,威尼斯政府在1562年頒佈了一條法令,規定所有的貢多拉必須漆成黑色,並且統一了它的特定樣式。這一傳統一直被保持了下來,如今的貢多拉也是統一的黑色,只有在特殊場合才會被裝飾成花船。
#52 船身採用的是不對稱設計,停泊和航行時船身略微向右傾斜,航行時可以抵消站在左側船伕的體重和船槳的劃動,使得貢多拉能夠筆直前進,避免原地轉圈。
#53 大運河兩旁五顏六色的房子,以及停靠在岸邊的貢多拉形成一幅美麗浪漫的景緻。
#54 雷雅托橋位在大運河中端,是威尼斯3座跨運河大橋之一,也是威尼斯最有名的橋樑。全長48M的白色大理石拱橋,橋上佈滿金飾以及皮革店,遊客來往不絕,從橋上看大運河更是絕佳風景。
#55 雷雅托橋的兩旁的咖啡座總是會坐滿人群,邊喝咖啡邊欣賞大運河的明媚風光。
#56 站在雷雅托橋上看大運河的美景,真的如詩畫般的美麗。
#57
#58 走在水都威尼斯錯綜複雜的街道,儘是美麗充滿威尼斯特有風味的房子以及墨綠色的水道。
#59
#60 由118個小島所組成的水上城市威尼斯素有「亞得里亞海明珠」之稱,被譽為世界上最浪漫美麗的城市和愛情之都。島與島之間由2,300多條錯綜複雜的水道,構成一個不見車馬只見行船的水上世界,加上400多座聯繫島與島之間的橋樑,讓威尼斯多了一個「橋城」之名。
以水都聞名的威尼斯(Venice)自1966年的一場水災後,雖然每天仍吸引約5萬名遊客前來觀光,但居民卻因擔心該城會被大水淹沒而逐步遷離,致使威尼斯的人口從原來的12.7萬,銳減至目前的6萬人。
1987年,威尼斯及其環礁湖以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與中國的莫高窟與東嶽泰山,成為全世界僅有的3個地方以「全方位條件」達聯合國6項標準,獲得非常高的評價。
被公認為中世紀最偉大的旅行家之一的馬可波羅(Marco Polo)便是來自威尼斯,他年幼時隨父親與叔父經絲路前往中國經商,後成為元朝忽必烈汗的使者。《馬可波羅行記》是他根據親身經歷寫成的一本史上最著名的旅遊行記。
如今溫室效應所可能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加深了威尼斯的滅頂危機,專家預測,以目前人口減少速度推算,威尼斯很可能在2036年左右成為一座「空城」。 這說明了我們人類應該要更加愛護地球 才能保留如此美麗的地方給我們的下一代欣賞。
上篇到此完結,盡請期待下一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