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東位於佩萊沙治半島Peljesac Peninsula與克羅埃西亞本土銜接處的地峽上,距離杜布洛尼克59公里,過去也屬於「拉古沙(杜布洛尼克)」共和城邦」的一部分。因為產鹽,經濟地位相形重要,從1333年開始,杜布洛尼克統治者下令在山頭上建造了綿延5.5公里的長城,可說是歐洲最長的一道防禦工事。
#1 這是克羅埃西亞沿著亞德里亞海岸旁的特殊造型灌溉水田系統。
#2
#3 密密麻麻的灌溉渠道,還蠻有特色的。
沿著海岸線往南走,前住古城杜布洛尼克(Dubrovnik)的途中必需穿越20公里的波士尼亞領土。涅姆將克羅埃西亞國土分成北南兩個不連接。
涅姆(Neum)(發音[neum], 塞爾維亞語: Неум),波黑唯一的沿海市鎮,濱臨亞德里亞海。涅姆海岸線全長24.5 km,為波黑唯一的出海口。
而波士尼亞(Bosnia)這個國家的原名其實是「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Bosnia and Herzegovina),是由波士尼亞及赫塞哥維納所共同組成的波赫聯邦(Federation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
#4 波士尼亞的邊境城市-涅姆NEUM,24.5公里的亞德里亞海岸線,是波士尼亞的唯一臨海的區域。
#5 波士尼亞境內大部分是山區,西部有迪納拉山脈,薩瓦河成為波黑北部與克羅埃西亞的國界。人口約400多萬人,首都塞拉耶佛。
#6 波士尼亞位於巴爾幹半島的西北部,西北面就是克羅埃西亞包圍著,東面就是緊鄰著塞爾維亞,東南方挨著黑山共和國,雖然有大部分地方離亞得里亞海岸邊只有幾十公里,但全國在南部只有一個24.5公里長濱臨亞得里亞海為一的海岸線,也是全國唯一的出海口。
#7 波士尼亞的唯一的海岸風光也是蠻美的。 (咦...是人還是風景呀 )
#8 1992年,波士尼亞說斯拉夫語佔44%的波士尼亞克人穆斯林,與佔17%的克羅埃西亞裔宣佈脫離南斯拉夫獨立,使佔33%的塞爾維亞裔不滿,引爆歷時3年的波士尼亞戰爭。戰火1995年底結束時,約25萬人死於戰火,180萬人被迫逃離家園。最後各國聯合調停在1995年12月簽署了岱頓協定(Dayton Agreement)。最後的決議是讓克羅埃西亞人和波士尼亞克人共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聯邦和塞爾維亞人的塞族共和國在國內並立。兩國各自有著各自的主權和軍隊以及警察、高度的分權化。
#9 史東的牡蠣產值是佔整個克羅埃西亞的90%。
#10 牡蠣最好吃的吃法是:
擠上一兩滴萊姆汁或灑上少許海鹽→大口吞下去→配上一口白酒。
#11 這才主菜,鮮魚餐。
#12 史東是個擁有號稱歐洲第一大的長城的小城鎮。
#13 史東算是沒有太多觀光客的小鎮,但家家戶戶佈置的花花草草、是個純樸雅緻的小城。
#14 登上長城前一旁的像廢墟的教堂。
#15
#16 史東小鎮的街道,很有復古場景的味道
#17 西元1333年杜布洛尼克統治者開始在山頭建造綿延5.5公里的長城,以防禦土耳其入侵,雖然規模不若中國的萬里長城,但已是歐洲最長的防禦工事,也是世界第二長的長城。
#18 跟中國萬里長城的石塊有異取同工之妙。
#19 由城牆遠眺紅瓦白牆和鹽田。
#20 史東的長牆就盤立在這幾座山頭上,綿延達5.5公里。
#21 它不像萬里長城有階梯而且坡度還蠻陡峭的,所以旁邊有新建的現代化扶桿,真不知古時候的人怎麼爬的。
#22 史東因為產鹽所以2200年前就是重要的經濟重鎮。
#23 現在史東則以海鮮聞名,利用潔淨海水所養殖的牡蠣及淡菜遠近馳名,饕客們皆不辭遠近開車至此大快朵頤。
#24 這是到山頭上的一些石造建築。
#25 史東除了產牡蠣外,還盛產海鹽,右上角那些應該都是鹽田。
#26 防禦工事用的石牆。
#27 今天又是超級大太陽,不過克羅唉西亞緯度比臺灣高很多,太陽雖大,也不會像臺北這種盆地地形很悶熱。
#28
#29 雖從山腳下爬到山頂上不是很長,但爬上去還是會累的。
#30
#31
#32 外國人也爬得氣喘如牛 ,當天太陽又大。
#33
#34 在史東長城上遠眺整個史東城鎮之美。
#35 如今部分城牆雖已頹圮(1991及1996年分別遭到戰火和地震摧毀),但盤繞山頭的遺蹟還是頗為壯觀。
#36 爬上來後比較能領略到這座長城興建的雄偉與讚嘆,古時候人怎麼搬運這些又重又大的石塊在這山頭上。
#37
#38 處處插滿克羅埃西亞的國旗。
#39 史東的長城,長約5.5公里,是世界第二長的長城。當然跟萬里長城比起來是小得非常多。
#40 當天我幾乎是整座長城爬完,一整個累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