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立陶宛 - 十字架山、考納斯、維爾紐斯、特拉凱 (Lithuania - Hill of Crosses、Kaunas、Vilnius、Trakai)

這一篇還真是讓大家給久等的,距離上一篇整整拖了兩個多月,由於工作太繁忙,再加上這中間又有太多突發狀況 ,導致這篇一直沒有空閒去整理與撰寫,真是抱歉了 ,眼看今年都快過完了(時間真是飛快) ,這一篇如不先完成,後續的也很很可能生不出來,所以不得不熬夜趕工。這一篇要介紹的是波羅的海三國中,國人可能比較認識的國家 - 立陶宛(Lithuania),相對於波羅的海其餘兩個國家,立陶宛人相對較愛沙尼亞人和拉脫維亞人更為熱情開放,平易近人,他們與生俱來喜歡群居,注重與其他人的交往,也很熱情好客,在這裡很容易會結交到不少朋友。 在三個波羅的海國家中,立陶宛人在種族血統是比較純正的,他們以立陶宛人自豪,在前蘇共統治期間,已不斷渴求獨立與自由;立陶宛經多年爭取終於令自己國家獨立,也令立陶宛人行素比較大膽和具創造力,他們更能體會自由的可貴,所以對於藝術、文化、創作,立陶宛都有一種無窮的爆炸力 

這篇除了介紹有 : 位於立陶宛北方的十字架山,其堆積如山的十字架讓人震撼外,這裡也是天主教徒的朝聖地,如今也成觀光客參訪與祈求和平的地方。而立陶宛第二大城市和舊都(1922年-1940年) : 考納斯(Kaunas)也是一座值得到訪的城市,舊城去處處充滿驚奇點的裝置藝術,讓人流下深刻印象。另外還有「立陶宛的耶路撒冷」(Yerushalayim De Lita)之稱的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 ,其老城區有多達40多座美輪美奐的教堂,彷若大型的露天建築博物館,而且各種教派 : 羅馬天主教、路得派基督教、俄國東正教、新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等,都在這裡可以看得到,這裡也算是一宗教聖地。此外立陶宛特拉凱古堡 (Trakai Island Castle) ,是我還蠻喜愛的一個景點,城堡與周遭的森林、湖泊是完美地融合,交織成一幅如人間仙境般地風景畫,其佇立於湖中的火紅色城堡,更是如詩如畫的瑰麗與令人驚嘆,讓人覺得身處在童話世界的夢幻國度 






如果你有高解析度的顯示器,我建議你看這個網址)

Note: 立陶宛 - 十字架山、考納斯、維爾紐斯、特拉凱 (Lithuania - Hill of Crosses、Kaunas、Vilnius、Trakai) High Definition Link  
(If you have a FHD monitor, I recommend you to see this URL)


立陶宛共和國(Republic of Lithuania)簡介
立陶宛共和國(Republic of Lithuania),位居東北歐波羅的海三國的最南邊,國土面積也最大。立陶宛人屬遠古印歐語系的一支,於公元前即已來到波羅的海沿岸定居。1240年立陶宛大公國(Grand Duchy of Lithuania─LDK)成立。1386年波蘭公主嫁給立陶宛大公Jogaila,兩國結合國力倍增,1569年正式合併成立波蘭立陶宛聯邦。由於長期對外征戰及國內動亂導致國力迅速衰退,最終在18世紀末被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的三次瓜分後滅亡,立陶宛大公國的領土自此成為沙俄版圖的一部份。進入20世紀後,立陶宛始終掙脫不了德國蘇聯的輪番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蘇聯吞併成為加盟國。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獨立,直到1991年9月6日蘇聯才承認其獨立。

立陶宛現在是歐盟、北約、申根等國際組織的成員。政體採議會內閣制,總統由全民直選產生。國內有3個自由經濟區,工業是支柱產業,農業則以畜牧為主。波羅的海三國中,立陶宛的國土面積最大,自然風光也最豐富。除了主要的平原地形,還有西部的丘陵及東南部的高地;森林覆蓋率為25%;約有3千個大小湖泊;最長的尼姆納斯河(Nemunas River)在流過大半國土後,注入到波羅的海。這裡就是著名的「琥珀海岸」,而立陶宛所產的琥珀產量與質量都居於三國之首。

世界之最
立陶宛曾經是世界上核能發電佔全國總發電比例最高的國家。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統計,截至2002年底,立陶宛的核能發電在全國總發電比例中占到了80.1%。不過在2009年 12月31日最後一個小時前,立陶宛關閉了其最後一座伊格納利納核電站,其境內二個核電站分別於2004年及2009年先後關閉,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完全脫離核電的國家,這是由於立陶宛要加入歐盟條件之一;為此新的能源替代問題重要,立陶宛計畫將興建一座天然氣發電廠,預計在2013年以前完工,不過它還是無法滿足現有用電需求,仍得從俄羅斯愛沙尼亞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國家採購能源,彌補用電缺口。

立陶宛是全世界自殺率最高的國家。



這一篇要介紹的立陶宛的景點有 :

1) 十字架山 (Hill of Crosses)
教宗若望堡祿二世稱此地為立陶宛民族偉大心靈的象徵。

2) 考納斯 (Kaunas)
立陶宛第二大城市和舊都。

2.1) 九號堡壘博物館  
九號堡壘納粹集中營博物館,十九世紀末考納斯的猶太人口曾經佔35%的人口比例,但是在二戰之後,所有在考納斯的猶太人都流離失所與消逝在集中營中。
建於19世紀後期的第九堡壘(Plentas 73;門票4立特;開放時間:週三到週日10am~4pm)距離考納斯7公里遠,「二戰」期間,納粹軍隊曾把這裡作為死亡集中營。從公共汽車站乘坐35路或者23路公共汽車可以到達,從上午1點50分至下午9點15分之間至少每半小時發出一班。

3) 維爾紐斯 (Vilnius) 
立陶宛首都,舊城有多達40多座美輪美奐的教堂,彷若大露天建築博物館。

3.1) 對岸共和國 (Užupis Republic)
是一個微國家,它位於維爾紐斯的老城區。立陶宛語「Užupis」的意思是「河的對岸」,指的是被維爾尼亞河(Vilnelė)圍繞的地區。1998年4月1日愚人節,該區宣布成為一個獨立的共和國,並擁有自己的國旗、貨幣、總統、憲法,並成立一支12人的「軍隊」,不過後來因為立陶宛加入北約,「軍隊」宣佈解散。

3.2) 立陶宛電視塔 ( Vilnius TV Tower )
立陶宛最高建築 高達326.5m 於165m處 設有 Milky Way旋轉餐廳 。餐廳每55分鐘旋轉ㄧ圈,晴朗時可以遠眺到50公里之外。


4) 特拉凱古堡 (Trakai Island Castle) 
橙紅色如童話故事般古堡矗立在清澈的湖水中,如夢似幻。
特拉凱共有32座形成於冰河時期的湖泊,公元前4000年人類即已在此定居。湖畔小鎮特拉凱(Trakai),是歷史悠久的立陶宛古都,位於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以西28公里處。整個城鎮、甚至整個立陶宛引以為傲的是,特拉凱城堡是東歐地區唯一的一座水上城堡。





1) 十字架山 (Hill of Crosses) :
十字架山立陶宛北部城市希奧利艾以北12公里處的一個朝聖地。其確切的起源無人知曉,不過據認為第一批十字架是1831年11月立陶宛人反俄起義後,放置在從前的一個軍事掩體處。幾個世紀中,前來朝聖的天主教徒在這裡安置了許多十字架,以及巨大的苦像、立陶宛愛國者的雕塑、聖母雕像以及數以千計的小型雕像和玫瑰經。目前十字架的數量據估計大約有50,000個。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錄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歷史 :
在幾個世紀的歷史中,這個地方已經成為立陶宛天主教徒以和平方式忍耐所面臨威脅的象徵了。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蘭立陶宛聯邦以後,立陶宛被併入俄羅斯帝國波蘭人立陶宛人在1831年和1863年兩次反抗俄國的起義,都未能成功。這兩次起義與十字架山的起源有關:由於家人無法找到造反者屍體的位置,他們開始安放象徵性的十字架。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東歐原有的政治結構土崩瓦解,立陶宛再次宣布獨立。十字架山成為立陶宛人為和平、為國家、為立陶宛獨立戰爭期間失去的親人祈禱的地方。

1944-1990年期間,這個地點又獲得了一層特殊的意義,立陶宛蘇聯佔領後,立陶宛人持續不斷地來到十字架山,留下十字架,用以證明他們仍然忠於原來的身份、宗教信仰和傳統;成為進行和平抵抗的象徵。儘管蘇聯政府非常辛苦地搬走新的十字架,並至少三次(包括1963年和1973年的兩次嘗試)威嚇用推土機夷平這個地方。甚至有傳言說當局計劃在附近的Kulvė河(Mūša河的支流)上修建一座水壩,這樣十字架山就將淹沒在水底。

1993年9月7日,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訪問十字架山,宣布這是一個盼望、和平、愛與犧牲的地方。2000年,附近創建了一座方濟各會修道院,修道院內部裝飾有表現聖方濟各在拉維納山(La Verna)身體上出現聖痕的繪畫。這座山仍然無人管理,因此人們可以隨意在認為合適的地點自由地安放十字架。一塊石碑上刻著教宗的講話:「感謝你們,立陶宛人,因為這座十字架山向歐洲國家和全世界見證了這塊土地上人民的信仰。


2) 考納斯 (Kaunas) :
考納斯(立陶宛語:Kaunas)立陶宛第二大城市和舊都(1922年-1940年)。位於立陶宛最大的兩條河流尼曼河涅里斯河匯流之處,毗鄰立陶宛最大的水體考納斯水庫。這座由古羅馬人所建造的城市,既古典又充滿了韻味,不難看出它是匯集數千年文明所孕育出的瑰麗寶石。

傳說 :
一個古老的傳說聲稱考納斯是由羅馬人在古代建立的。據稱,這些羅馬人的首領是一個貴族,名為Palemon,他有三個兒子 - 巴爾居庫納斯SperusPalemon因為害怕瘋狂的皇帝尼祿而逃離羅馬,帶著他的兒子和其他親人遠赴立陶宛Palemon死後,他的兒子分配他的土地。庫納斯得到了現在考納斯所在的的地方。他在尼曼河涅里斯河匯合處附近構築了要塞,發展起來的城市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考納斯最值得一遊的就是在老城充滿魅力的街道上漫步一番。這裡的18世紀白色的巴洛克式前市政廳,現已成為婚禮殿堂和陶藝博物館(Ceramics Museum;門票2立特;開放時間:週二到週日11am~5pm)。


3) 維爾紐斯(Vilnius)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 是歐洲最大的舊城之一,將近1500座最有價值的歷史建築都集中於舊城之中,其中包括40多座教堂。走在維爾紐斯舊城,抬頭盡視古蹟、俯拾皆是歷史!
其舊城在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維爾紐斯也是2009年的歐洲文化首都。

建築 :
維爾紐斯是一座世界性的都市,擁有變化多樣的建築,維爾紐斯有40多座教堂。立陶宛宣布獨立以後,冒出大量餐館、旅館和博物館,維爾紐斯居民獲得了世界上最好客的名聲,例如活躍地參與好客俱樂部。

維爾紐斯擁有典型的中世紀城鎮的格局,環繞市政廳發展起來。主幹道Pilies街將宮殿與市政廳連接起來。從這裡向外放射出許多狹窄、彎曲的街道,兩邊布滿教堂、店鋪、手工作坊、貴族的府第和隱蔽的庭院。

維爾紐斯舊城的規模較大,面積達到3.6 km²,是歐洲最大的舊城之一。最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迹都集中於此。舊城內將近1500座建築物,分別建於幾個世紀,形成許多不同的建築風格交相輝映的壯麗輝煌的藝術效果。儘管維爾紐斯以巴洛克城市著稱,這裡也有許多哥德式(如聖安娜教堂)文藝復興式新古典主義(如主教座堂)和其他風格。該市最重要的地標是位於小丘上的格底敏城堡和山下的座堂廣場,形成一組錯落有致的壯觀建築群,控制著進入維爾紐斯古城的門戶。由於維爾紐斯舊城具有獨特的魅力,在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1995年,世界上第一座弗蘭克·扎帕的青銅雕塑就安置在維爾紐斯市中心附近。

宗教 :
由於維爾紐斯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城市,該市也是一個多種宗教並存的城市。維爾紐斯是立陶宛的天主教中心,總主教座堂和主要的教會機構都設在該市。這裡有一大批活躍的開放教堂,還有附屬的修道院和教會學校。教堂建築的式樣包括哥德式、 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和新古典主義風格,每一種風格的實例都能在維爾紐斯舊城中找到。維爾紐斯的教會建築被認為是波蘭巴洛克運動的主要中心之一。此外,自從1596年布列斯特教會合併會議以後,東儀天主教就在維爾紐斯存在,著名的巴西勒門就是一座東方禮儀修道院的一部分。

自從13世紀,維爾紐斯也擁有一個東正教團體。著名的俄羅斯東正教會聖靈修道院,坐落在舊城靠近黎明門的地方是1705年普希金的曾祖父漢尼拔受洗的地方。許多舊禮儀派信徒,在1667年脫離俄羅斯東正教會,為逃避鎮壓而遷居立陶宛。今天一個舊禮儀派的大會就設在維爾紐斯。在維爾紐斯還有許多新教和其他基督徒團體,主要是路德會和浸信會。

維爾紐斯曾經有一個廣為人知的綽號:「立陶宛的耶路撒冷」(Yerushalayim De Lita),擁有數目龐大的猶太人口,而且是全世界學習摩西五經的中心。維爾紐斯的一部分也因此被稱為Jeruzalė。19世紀末,維爾紐斯猶太會堂的數目達到105座。一個猶太教和Kabbalah的主要學者集中在維爾紐斯,就是著名的Rabbi Eliyahu Kremer,又稱為Vilna Gaon。其校友在以色列和全世界的正統派猶太人中擁有重大的影響。維爾紐斯的猶太生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大屠殺期間被摧毀。在昔日維爾紐斯隔都的中心 - 今Mėsinių街,現在建有一座紀念納粹大屠殺犧牲者的紀念碑。

我逛過不少的歐洲國家教堂,而維爾紐斯的教堂數目與種類(聚集了許多教派在這個城市裡)是我所看過最豐富又驚豔的一座城市了,如果對西方的宗教有興趣的旅人,維爾紐斯是我蠻推薦的一個城市。


3.1) 對岸共和國(Užupis Republic)
對岸共和國(英文:Užupis Republic,立陶宛文:Užupio respublika;又譯奧蘇比斯共和國)是一個微國家(Micronation),它位於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老城區

歷史 :
立陶宛語「Užupis」的意思是「河的對岸」,指的是被維爾尼亞河(Vilnelė)圍繞的地區。1998年4月1日愚人節,該區宣佈成為一個獨立的共和國,並擁有自己的國旗、貨幣、總統、憲法,並成立一支12人的軍隊,不過後來因為立陶宛加入北約,軍隊宣佈解散。
暫時未被任何一國政府承認,與其說它是一個獨立國家,將它形容為一個藝術家組織更為貼切,「共和國」是藝術家與文化人的集中地(現任總統Romas Lileikis是一個詩人、音樂家和電影導演),當地設有藝術畫廊,藝術家工作坊,和不少咖啡館,放蕩不羈的氛圍可毗美巴黎的蒙馬特,維爾紐斯前市長Artūras Zuokas,亦經常出席對岸共和國舉辦的活動。

憲法 :
對岸共和國有一套共41條的憲法,內容與其他國家的憲法非常不同。
其中第1條「每個人都有權在維爾尼亞河邊生活,維爾尼亞河有權在任何人身邊流過。」、第12條「一隻狗有權去做狗。」和第37條「每個人都有權去不擁有權利。」;當中亦包括一些對比的條文:如第16條「每個人都有權快樂。」及17條「每個人都有權不快樂。」,強調每個人都可根據自己的意願,對每件事情擁有做與不做的權利。


3.2) 立陶宛電視塔 ( Vilnius TV Tower )
The Vilnius TV Tower is a 326.5 m (1,071 ft) tower in the Karoliniškės microdistrict of Vilnius, Lithuania. It is the tallest structure in Lithuania, and is occupied by the SC Lithuanian Radio and Television Centre.

The tower was designed by V. Obydovas and the engineering section by K. Balėna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ower started on 31 May 1974 and finished on December 30, 1980. The weight of the whole structure is estimated at 25,000 to 30,000 metric tons (55,000,000–66,000,000 lb). The structure is composed of a concrete base, a 190 m (623 ft) long hollow reinforced concrete pipe, a reinforced concrete saucer, and a 136 m (446 ft) long steel spike. Radio transmitters are house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concrete tower with antennas attached to the steel spike.

The observation deck 165 m (541 ft) from the ground houses the cafe "Paukščių takas" (English: Milky Way), offers a picturesque view of the city and its surroundings, and sports a rotating platform that revolves once every 45 minutes. High-speed elevators reach the cafe from ground level in 40 seconds. On clear days, visibility can extend as far as Elektrėnai, a city approximately 40 km (25 mi) west, where power plants produced much of the electricity for Vilnius in Soviet times.


維爾紐斯電視塔 高326.5米(1071英尺),位在立陶宛維爾紐斯的Karoliniškės microdistrict。維爾紐斯電視塔是立陶宛最高的建築,目前由SC Lithuanian Radio and Television Centre.所使用。

該塔由V. ObydovasK.Balėnas所設計。該塔的建造開始於1974年5月31日並於1980年12月30日完工,整個結構的重量估計為25,000至30,000噸(55,000,000-66,000,000磅)。其結構是由混凝土基座、長190米(623英尺)的空心鋼筋混凝土管、鋼筋混凝土碟盤與136米(446英尺)長的鋼釘組成。

觀景台高165米(541英尺)上面設有一旋轉餐廳 :"Paukščių takas" (English: Milky Way),提供一個絕佳的市野可以觀看整個維爾紐斯的市景。旋轉餐廳每45分鐘旋轉一周,而內部的高速電梯可以在40秒內的底達上層的咖啡館。天氣晴朗時,其能見度可以達到40公里如西邊的Elektrėnai,在蘇聯時代還提供生產大部分電力供維爾紐斯使用。



4) 特拉凱古堡 (Trakai Island Castle) 
特拉凱共有32座形成於冰河時期的湖泊,公元前4000年人類即已在此定居。湖畔小鎮特拉凱(Trakai),是歷史悠久的立陶宛古都,位於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以西28公里處。整個城鎮、甚至整個立陶宛引以為傲的是,特拉凱城堡是東歐地區唯一的一座水上城堡

特拉凱城堡發展史 :
特拉凱真正引起人們注意是在13、14世紀之時。歐洲最後一個非基督教(Pagan)政權─立陶宛大公國,這個多神教國家的公爵蓋迪米納斯(Gediminas)執政期間(1316-1341)在此蓋了防禦城堡,用以抵抗條頓騎士團(Teutonic Order)逼迫他們改變信仰。當時發展的地方稱為舊特拉凱(Old Trakai),原有森林、湖泊的天然屏障,再加上堅實的城堡,讓特拉凱擁有易守難攻的優勢。後來Gediminas大公遷都至維爾紐斯,特拉凱城堡便由他的兒子科斯圖提斯(Kęstutis)公爵(1342–1382執政)繼承為領地,並將政治重心移至現今位置─新特拉凱(New Trakai)蓬勃發展。

傳說立陶宛大公Kestutis的妻子Birute,因為舊特拉凱沒有豐沛的湖水環繞而不喜歡住在那裡,Kęstutis為了取悅心愛的妻子,於是於14世紀中葉時,在GalvėLuka湖的兩岸修築半島城堡(Peninsula Castle),並在美麗的Galvė湖中央打造了湖水環繞的特拉凱城堡(Island Castle)。特拉凱城堡籠罩在美麗的傳說、詩篇和湖水之中,離奇的中世紀歷史令人著迷不已!有時候,一個奇想,可以把某件事物變成幾個世紀以來國家的象徵標誌,人們因為這雄偉而瑰麗的印象不遠千里而來!

1377年,木造城堡毀於條頓騎士團的攻擊及一連串的皇室繼承權鬥爭。1410年的格倫瓦德戰役(Battle of Grunwald)波蘭立陶宛聯邦打敗了條頓騎士團之後,特拉凱城堡失去軍事功能而改成了皇室居所。之後由Kęstutis的兒子維陶塔斯(Vytautas)公爵(1392–1430執政)重新修建為石造的公爵官邸,1430年Vytautas在城堡過世。16世紀立陶宛大公國併入波蘭王國特拉凱的重要性逐漸被鄰近的維爾紐斯取代,但她依然是立陶宛的皇親貴冑們最喜愛的居處。後來城堡一度成為政治犯的豪華監獄,17世紀特拉凱城堡因波俄戰爭損毀。1905年沙皇開始著手維修,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人參與修護計畫。1962年以15世紀的風格重建成一座歷史博物館。

1991年,立陶宛政府將特拉凱鎮及周邊地區劃為特拉凱歷史國家公園(Trakai Historical National Park),也是立陶宛最小的國家公園。這座曾是立陶宛古代政治中心的國家公園,不僅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更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獨一無二的中世紀遺產 :
雄偉的哥德式紅磚城堡矗立在湛藍的湖水中、掩映在蔥蘢的林木間,波平如鏡的湖面映著天光雲影、也映著紅色城堡,時見天鵝水鴨優游其中,這如詩如畫彷如童話幻境的景色,任誰都無力抗拒!這座東歐地區唯一的水上城堡,於是成為立陶宛最具代表性的建築。

特拉凱城堡建於Galvė湖中的小島,由兩座木造橋樑連接小島和湖岸,第一座木橋通向中間一座林木蓊鬱的小島,越過林間小徑,再經由第二座木橋連接到城堡。走上木橋,回望Galvė湖岸的特拉凱小鎮,彩色木屋迤邐蜿蜒、小舟靜靜停泊於湖岸,也是一幅美如圖畫的風景。


特拉凱城堡是這趟立陶宛旅行中我最喜愛的一個點,遠眺城堡在藍天白雲下佇立於澄澈如鏡的湖水之中的美景真的很夢幻,而特拉凱小鎮風光也獨樹一格,相鄰的小木屋都漆成不同的顏色,就好像來到了童話世界裡,可以親自體驗一下小時後所看到的童話世界場景,真是讓人心曠神怡阿。

Reference:
1. 波蘭‧波羅的海三小國/MOOK
2. http://blog.udn.com/kuopaiyen/8827916
3. http://www.travel.lt/
4. http://www.vilnius-tourism.lt/
5. wikipedia



#1 十字架山距離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西北面二百二十公里;位處工業城市首壘Siauliai北邊十二公里九十六公尺高的土坡上。
2014-05-24-16h24m58IMG_3935

#2 十字架山丘是痛苦和希望的象徵,豎立在山丘上成千上萬的大小十字架是立陶宛人民從西元一八三一年帝俄沙皇時代開始遭受迫害後所立的歷史紀念物,同時也是他們期待復國的標記,這項習俗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2014-05-24-16h31m39IMG_3981

#3 在蘇維埃共產統治代,有不少的當地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他們的家人朋友,便在此地豎立起十字架,以作為紀念及遙遠的祝福他們。
2014-05-24-16h32m05IMG_3990

#4 雖然蘇維埃政府嚴禁擺放十字架,並多次以推土機把這裡夷為平地,但往往在一夜之間,新的十字架又再度豎立,而且數目有增無減,在日積月累的情況下,至今十字架山有大大小小超過六萬座不同形狀的十字架。
2014-05-24-16h45m02IMG_3959

#5 來到此地的遊客們也可以在這裏的小攤販上,購買各式各樣的十字架,寫上想祝福的遠方親友的名字,然後置放在十字架山獻上一份默默的祝福和心意。
2014-05-24-16h54m45IMG_3980

#6 考納斯 : 當晚一到就是衝到考納斯的私房景點,那就是亞歷索塔山丘(Aleksotas),可以一覽整個考納斯舊城區的景色。
2014-05-24-22h12m20IMG_4028r

#7 考納斯 : 這張照片可謂之得來不易,拍攝點距離hotel約3.5~4公里遠,拍到11點多走到hotel已經是12點了,走了50分鐘,躺到床上馬上不知倒地睡著。
2014-05-24-22h51m38IMG_4084r

#8 考納斯
2014-05-24-22h56m36IMG_4096r

#9 考納斯
2014-05-25-10h22m15IMG_4222

#10 考納斯
2014-05-25-10h24m21IMG_4226

#11 考納斯 : 盆栽是用倒掛的,超有趣。
2014-05-25-10h27m04IMG_4230

#12 考納斯
2014-05-25-10h27m20IMG_4233

#13 考納斯 : 連單車都可以掉起來當裝置藝術。
2014-05-25-10h28m12IMG_4238

#14 考納斯
2014-05-25-10h32m56IMG_4250

#15 考納斯
2014-05-25-10h34m04IMG_4253

#16 考納斯
2014-05-25-10h35m15IMG_4255

#17 考納斯 : 18世紀白色的巴洛克式前市政廳,現已成為婚禮殿堂和陶藝博物館。
2014-05-25-10h41m45IMG_4115r_cr

#18 考納斯市政廳
2014-05-25-10h46m04IMG_4136_cr

#19 考納斯真的是一座很有趣的城市,有許多有趣的裝置藝術在古城區裡可以看到 如這幅牆上的畫。
2014-05-25-10h56m13IMG_4288

#20 考納斯
2014-05-25-11h08m31IMG_4299

#21 考納斯
2014-05-25-11h47m25IMG_4332

#22 Kaunas Cathedral Basilica
2014-05-25-11h57m36IMG_4344

#23 Kaunas Cathedral Basilica
2014-05-25-12h00m14IMG_4350

#24 考納斯 : Are you looking at me ? 
2014-05-25-12h00m33IMG_4353

#25 Kaunas Cathedral Basilica
2014-05-25-12h02m21IMG_4359

#26 Kaunas Cathedral Basilica
2014-05-25-12h02m45IMG_4238

#27 Kaunas Cathedral Basilica
2014-05-25-12h04m25IMG_4362

#28 Kaunas Cathedral Basilica
2014-05-25-12h17m50IMG_4383

#29 考納斯
2014-05-25-14h23m42IMG_4425

#30 考納斯 : 又是一幅有趣的牆上彩繪。
2014-05-25-14h25m58IMG_4429

#31 九號堡壘納粹集中營博物館
2014-05-25-14h50m25IMG_4437

#32 九號堡壘納粹集中營博物館旁的一個非常具大又壯觀的雕刻。
2014-05-25-14h54m26IMG_4247r

#33 九號堡壘納粹集中營博物館
2014-05-25-14h55m09IMG_4253r

#34 九號堡壘納粹集中營博物館
2014-05-25-14h57m50IMG_4444

#35 對岸共和國(Užupis Republic)是一個微國家(Micronation),它位於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老城區。
2014-05-25-18h52m38IMG_4585

#36 對岸共和國設有藝術畫廊,藝術家工作坊,和不少咖啡館,放蕩不羈的氛圍可毗美巴黎的蒙馬特。
2014-05-25-18h58m28IMG_4590

#37 維爾紐斯的三十字丘,俯瞰維爾紐斯老城壯麗的全景。
2014-05-26-08h58m09IMG_4396r

#38 聖彼得與聖保羅教堂 St. Peter and St. Paul Church
2014-05-26-09h30m31IMG_4718

#39 主祭壇左右兩側各有一尊雕像,手中拿劍的是聖保羅、持天堂之鑰的是聖彼得,即是這座天主教堂的兩位主神。根據聖經故事記載,聖彼得成為聖徒之前曾經是位漁夫,因此主祭壇之前自圓頂而下懸吊著一艘祂的坐船─水晶吊燈。
2014-05-26-09h29m10IMG_4712

#40 1387年立陶宛正式信奉天主教之後,在維爾紐斯郊區建造了第一座木造教堂;15世紀重建的教堂毀於1594年的大火;1609至1616年間又重建另一木造教堂,在1655至1661年間與俄國交戰又被摧毀。目前的教堂建築是在17世紀波蘭立陶宛聯邦時期,由大將軍(Great Lithuanian Hetman) Mykolas Kazimieras Pacas斥資興建,用以慶祝維爾紐斯自俄羅斯手中解放出來。這座教堂是蘇聯佔領期間維爾紐斯少數正常運作的教堂之一,當時立陶宛的守護聖人St. Casimir的遺體自維爾紐斯大教堂遷移至此處。
2014-05-26-09h30m56IMG_4720

#41 建造者Mykolas Kazimieras Pacas希望長眠於教堂內獲得永生,因此教堂也像是顯赫的Pacas家族的壯麗陵墓。教堂正面的拉丁文「REGINA PACIS FUNDA NOS IN PACE 」(Queen of Peace, protect us in peace) 昭示著教堂建造的歷史背景,資助者Pacas的名字也隱現其中。
2014-05-26-09h32m33IMG_4724

#42 這座磚造教堂建於1667至1676年間,外觀是由波蘭建築師Jonas Zaoras所設計,拉丁十字的結構上有一座圓頂及兩座對稱的塔;而由義大利著名的藝術家在1675至1704年間以灰泥壁畫裝飾內部,教堂也以非凡的內部裝飾而聞名。
2014-05-26-09h33m42IMG_4729

#43 教堂內部估計約有2000件的灰泥雕塑、表情豐富的壁畫和繪畫及令人印象深刻的浮雕,大致是描繪新約聖經、聖徒生平及立陶宛的歷史故事。裡面有13座裝飾華麗的禮拜堂、巴洛克式的大理石浸禮池、白色調精緻華麗的管風琴、以及建於19世紀的洛可可風鍍金講壇。
2014-05-26-09h34m42IMG_4732

#44 維爾紐斯的YouBIKE,跟我們台北的YouBike很像。
2014-05-26-09h41m18IMG_4741

#45 黎明之門 Gate of Dawn與黑面的聖母瑪莉亞〈The Blessed Virgin Mary Mother of Mercy〉
1503至1522年間,維爾紐斯在城市周圍興建了城牆,設有9座城門和3座城塔。黎明門是防禦城堡的一部分,原名為Medininkai Gate。俄國佔領期間破壞城牆,至1805年,9座城門僅存唯一一座黎明門。城門上方是一座小禮拜堂,供奉黑面的聖母瑪莉亞〈The Blessed Virgin Mary Mother of Mercy〉,據說因為祂的存在,使得1799年攻取維爾紐斯的俄羅斯軍隊不敢摧毀這座教堂,黎明門因此得以倖存。黑面聖母不同於一般抱著聖嬰的聖母像,是繪於17世紀的文藝復興風格畫像,1670至1730年間,由不同的藝術家逐部位鍍金裝飾後,成為今日所見金碧輝煌的黑面聖母像。這尊舉世聞名的聖母像也稱為“Vilnius Madonna”,許多教堂並以祂為藍本複製畫像。分立兩側的金色雕像,是瑪莉亞的父母。
2014-05-26-10h22m57IMG_4764

#46 維爾紐斯大教堂 Vilnius Cathedral
維爾紐斯大教堂是立陶宛的主教座堂,可視為立陶宛的國家象徵。教堂最早建於1251年,早在立陶宛人信仰基督教之前,這裡就是供奉雷神Perkūnas的神殿。基督教傳入立陶宛之後,1387年立陶宛正式信奉天主教,第一座木造教堂建立於此。1419年教堂燒毀,立陶宛大公爵Vytautas時期興建一座更雄偉的的哥德式教堂取而代之。16至18世紀大教堂歷經幾次火災,進行了無數的修改和整建。教堂左前方有一座57公尺高的白色鐘塔,建於14世紀,1522年教堂翻新時往上增加三層八角型巴洛克風格結構。這座鐘塔原是古城防禦城牆的一部分,19世紀初安裝了一個沒有分針的特別時鐘,現已成為維爾紐斯的地標之一。
2014-05-26-11h35m46IMG_4608_cr

#47
2014-05-26-14h01m17IMG_4640

#48 聖帕拉斯凱維亞東正教堂 Orthodox Church of St. Paraskeviya
16世紀末時,此處興建了一座石造教堂以取代已經燒毀的木造教堂。1611年,教堂及受贈的房產轉讓給東儀天主教會(Uniates─承認羅馬教廷的一派天主教分支),遺憾的是他們並未善盡維護之責,據史料記載,教堂變成酒館、而捐贈的房子變成妓院。18世紀沙皇彼得大帝來訪,獻給教堂一份厚禮─大北方戰爭期間取自瑞典的顏料,賦予殊榮恢復教堂聖殿。傳說沙皇在這個教堂親自為詩人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的祖先─來自非洲的漢尼拔(Hannibal of African origin) 施洗。1864年,破舊的教堂由建築師Nikolai Chagin重建為新拜占庭(Neobyzantine)風格。
2014-05-26-14h10m53IMG_4660r_cr

#49 聖安娜教堂 St. Anne and Bernardine Church
獨一無二的紅磚建築、富於表情的高塔、數不清的拱門、數以百計的藝術品、勻稱的金屬大門、以及豐富的裝飾品…,維爾紐斯古城這個令人驚艷的建築,就是傳說中讓拿破崙深深著迷而想要把她放在手掌心帶回巴黎的聖安娜教堂。這座美麗動人的建築物,實際上是由聖安娜教堂和緊鄰的熙篤會教堂及修道院(Bernardine Church and Monastery)組成的建築群,它們共同譜出立陶宛最令人神往的哥德式合奏。
2014-05-26-14h33m09IMG_4691_cr

#50 聖安娜教堂是羅馬天主教教會,以其獨一無二的建築和結構而聞名,堪稱維爾紐斯最美麗也最著名的建築,是晚期哥德式建築的卓越典範。建於14世紀末的1394年,用以獻給立陶宛大公Vytautas the Great的妻子Anna(Ona)。然而木造結構的教堂後來毀於大火,1500年由方濟會負責重建,並且改為磚造教堂。33種不同的紅磚砌成的教堂結構,型塑了她優雅的線條。屹立至今500年,聖安娜教堂教堂的造型、垂直比例、生氣蓬勃的外觀似乎不曾改變。1873年,由建築師Nikolajus Čiaginas設計建造了新哥德式(Neo-Gothic)的鐘塔。
2014-05-26-14h36m58IMG_4724_cr

#51 興建之時網羅了當代最傑出的藝術工匠,聖安娜教堂巧妙融合了廣泛的藝術形式。外觀和內部是哥德樣式,但聖壇卻是巴洛克式;至於優美的鐘塔,則充分傳遞了哥德式建築”上達天聽”的概念。教堂正面三個尖塔同時指向天際,仔細端詳,似乎隱藏著"A"和"M"的線條造型,據說是象徵瑪莉亞的母親─聖安娜(Latin Ana Mater Maria─Saint Anne)或聖母瑪莉亞(Ave Maria)。
2014-05-26-14h51m32IMG_4955

#52 在聖安娜教堂後面的是熙篤會教堂及修道院(Bernardine Church & Monastery),建於1469年,是維爾紐斯最大也最壯麗的哥德式宗教建築之一。但17、18世紀重修時,添加了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式的元素,已脫離原來的風格。
2014-05-26-14h52m18IMG_4958

#53 聖安娜教堂
2014-05-26-15h06m34IMG_4980

#54 維爾紐斯大教堂 Vilnius Cathedral
2014-05-26-15h56m02IMG_5040

#55 維爾紐斯大教堂 Vilnius Cathedral
今日所見的新古典主義外型,則是由Laurynas Gucevičius設計,於1783至1801年之間完成。希臘羅馬式的教堂立面,山牆上立著三尊雕像,中間手持十字架的是聖海倫娜(St. Helene)、左邊是聖斯塔尼斯拉夫(St. Stanislav)、右邊是聖卡西米爾(St.Casimir),就是在此時由雕刻家Karolis Jelskis所創作,據說分別代表俄羅斯、波蘭及立陶宛。不過原來的木雕毀於1950年的史達林時代,無神論的蘇聯時期更把教堂改為畫廊,直到1989年立陶宛獨立才恢復其神聖地位。現在所見的三尊雕像是1993年重塑的複製品。教堂正面是希臘多立克(Doric)式石柱門廊,裝置四大福音書作者的雕像。
2014-05-26-16h06m25IMG_4811r_cr

#56 Vilnius TV Tower
2014-05-26-16h27m39IMG_4829

#57 Vilnius TV Tower
2014-05-26-16h44m14IMG_4842r

#58 Vilnius TV Tower
2014-05-26-18h19m44IMG_4857r

#59 Vilnius TV Tower
2014-05-26-19h02m45IMG_4866r_cr

#60 在立陶宛連三天都出大景,這是晚上點多快11點時在hotel房間內的窗外看到的景象,真是美麗極了。
2014-05-26-22h02m00IMG_5291r_cr

#61 巍峨矗立在小島上的特拉凱城堡,是立陶宛大公國的王宮,哥德式的城堡包含一座中世紀統治者所建的宮殿及城堡的塔樓。這些建築包圍在設計精良、高聳而牢固的防禦城牆裡面,並且被Galvė湖水環繞保護著。
2014-05-27-10h23m08IMG_4969cr

#62 城堡廣場現在作為舉辦慶典活動的地方,有高塔的建築是昔日的皇宮。
2014-05-27-10h25m08IMG_4981r

#63 皇宮建築的中庭,木造棧道及樓梯繞著磚牆興建。沿著棧道及樓梯上下穿梭在眾多的廳室參觀,到後來已經方向不辨樓層不分了!
2014-05-27-10h26m18IMG_5342

#64
2014-05-27-10h28m34IMG_5344

#65
2014-05-27-10h32m41IMG_5008

#66 城堡主樓的高塔有瞭望及防禦功能,也是指揮中心
2014-05-27-10h33m29IMG_5014

#67
2014-05-27-10h43m39IMG_5364

#68
2014-05-27-10h43m47IMG_5366

#69 城堡另一側的防衛碉堡,目前是陳列古代傢俱及收藏品的展覽館。其中的收藏反映出特拉凱及城堡的歷史,除了歷代公爵生平和肖像,經過半個世紀的收集整理,目前館藏已超過20萬件,包括郵票、煙斗、中國瓷器、書法、古地圖、古貨幣及陶瓷器等。
2014-05-27-11h41m14IMG_5074

#70
2014-05-27-11h45m07IMG_5441

#71
2014-05-27-11h52m46IMG_5447

#72
2014-05-27-12h12m51IMG_5123

#73
2014-05-27-12h28m32IMG_5489_cr

#74
2014-05-27-15h44m55IMG_5564

#75
2014-05-27-15h46m32IMG_5568_cr

#76
2014-05-27-15h47m58IMG_5573

#77
2014-05-27-16h01m30IMG_5585

#78
2014-05-27-16h27m17IMG_5624

#79
2014-05-27-16h29m48IMG_5631

#80
2014-05-27-16h35m15IMG_5633

#81
2014-05-27-16h37m06IMG_5635

#82
2014-05-27-16h43m25IMG_5659

#83 卡萊特民宅 Karaite’s Residential Houses
2014-05-27-16h54m47IMG_5306

#84 卡萊特人(Karaites)亦稱卡萊姆人(Karaims),原是黑海克里米亞半島的突厥語系民族,14世紀末,立陶宛大公爵Vytautas征服金帳汗國(Golden Horde)之後,從克里米亞帶回383個卡萊特家族安置於特拉凱。
2014-05-27-16h55m58IMG_5315r

#85 他們之所以能夠在此地立足不受排擠,主要是因為Vytautas重用他們,倚重他們的驍勇善戰充當城堡守衛,或從事農耕、發展製造手工藝品,並曾經協助過立陶宛人的建築防禦工事。
2014-05-27-16h56m23IMG_5318r

#86 卡萊特民宅
2014-05-27-17h27m47IMG_5356

#87 6個世紀過去,卡萊特人在特拉凱建立了屬於他們的家園,保有承自祖先的語言、信仰、生活習俗及飲食文化。目前特拉凱還居住著約70位卡萊特人,在Krlaimu這條街上有一座卡萊特民族博物館,沿路散落著卡萊特人的典型房舍,彩色木屋的大門通常開在側面,而朝向道路的那一面會有三扇窗戶,作為祈福的象徵,─一扇獻給上帝、一扇獻給大公爵、一扇獻給自己家人。
2014-05-27-17h39m19IMG_5685

#88 特拉凱城堡與湖水交織輝映的迷人景緻遠遠勝於城堡內部的歷史。
2014-05-27-17h43m24IMG_5367

#89 特拉凱城堡經過600年的歷史變遷,其外觀並未隨著年代而變得古老,反而因為近代的重新整建而粲然如新。即便她少了些古樸的味道、即便她只是簡約的防禦城堡,但只因她紅色的身影婷婷裊裊佇立於湖中,這如詩如畫的瑰麗景色,就足以讓人們趨之若鶩不遠千里而來膜拜了。
2014-05-27-17h50m13IMG_5695

#90
2014-05-27-17h51m25IMG_5370

#91
2014-05-27-18h00m06IMG_5373

#92 funny 
2014-05-27-18h02m20IMG_5402

#93
2014-05-27-18h04m55IMG_5739

#94
2014-05-27-18h25m00IMG_5428

#95
2014-05-27-18h28m13IMG_5749

#96
2014-05-27-18h39m22IMG_5434

#97
2014-05-27-18h43m51IMG_5765

#98
2014-05-27-18h55m04IMG_5789

#99
2014-05-27-19h11m41IMG_5473

#100
2014-05-27-19h18m07IMG_5479

#101
2014-05-27-19h21m38IMG_5482

#102 今天又是出大景的一天。
2014-05-27-21h28m17IMG_5859r

#103 一直拍到到晚上,雖然湖邊超冷。
2014-05-27-21h51m09IMG_5881r

#104
2014-05-27-21h56m53IMG_5894r

#105 夜晚的特拉凱城表真是夢幻。
2014-05-27-22h26m52IMG_5982r

#106
2014-05-27-22h55m49IMG_6034r

#107
2014-05-27-23h08m42IMG_6058r

#108 結果拍到晚上11點多 今天真是大豐收。
2014-05-27-23h20m38IMG_5506r



其他照片遺漏補集,請見照片集或影片檔 

照片集分享於 :


如果各位看膩了靜態的照片,我也替大家想好了,一個可以讓大家可以有身歷其境的體驗,也就是動態的slideshow file,只需要花費您寶貴的約八分鐘時間,足以讓您有親臨立陶宛的感受。 (請務必切成1080p的畫質,會有最佳顯示效果與最佳觀賞畫質,記得開喇叭或攜帶耳機喔 )。




波羅的海三國是指波羅的海東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因其地理和歷史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經常並列稱呼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芬蘭有時也被納入波羅的海國家。地理上,波羅的海國家屬於東歐,文化上屬於東北歐,因此現在一般稱為東北歐。

俄羅斯帝國自18世紀起佔有三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脫離俄羅斯獨立,到1940年又被蘇聯吞併,成為蘇聯其中三個加盟共和國。三個國家相繼於1990年之後脫離蘇聯獨立,2004年成為北約及歐盟成員國。波羅的海國家不論是在地理、文化及歷史命運上,都有極為類似之處。國境之中幾乎都是平坦的平原,毫無天險的地理環境,使其註定在歷史上屢受強鄰欺凌的命運。

雖然在自然景觀上,波羅的海國家雖然缺乏壯麗景致的大山大水,但廣大的森林覆蓋率與遼闊的原野,但仍然呈現出清新宜人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上,波羅的海國家擁有各自的悠遠文化,也因其無力抵抗強權的侵略,多數歷史文化古蹟反而得以倖存下來,重要古城保留了中世紀的風貌,而成為傲人的觀光資產。

感謝各位一路以來的觀看與捧場,這趟波羅的海三國與芬蘭之行,在這一篇劃下終點 。

Bye By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此網誌